不要把你的「窮病」傳染給你的孩子...爸媽該看看,值得深省阿!

2014121719:15

(圖片來源)

 

上週末帶寶寶去商場,看到有撈魚的項目,

寶寶便千方百計要進入

對他而言很高的柵欄,非要去玩一玩。

一歲的小寶,要撈到游來遊去的小魚兒,

技術含量實在太高,

撈魚也就變成了倒水、灑水、傻笑、嘰裡呱啦

表達自己不知所云小

旁邊還有一個家庭在玩,男孩大概四五歲的樣子,

媽媽在專心致志地玩手機,爸爸在看孩子撈魚。

父母的打扮都很時尚,從背的包包、戴的手錶,

手裡甩的車鑰匙串

也能看出來收入不會太低,至少也是中產。

但從我們坐下開始,

這對兒父母的嘮叨、抱怨便從未停止。

“誒誒,你好好撈,衣服袖子都濕了。”是媽媽。

“你過來,這邊魚多,快撈。”是爸爸。

“我來吧,你看你,才撈那幾個。”

爸爸說著一把將小網子奪過去,

“捕魚神將”爸爸撈了幾網以後,

池裡的魚基本沒有了,

他心滿意足的坐回去,

得意地告訴兒子說“你要這樣撈”。

 

(圖片來源)

 

男孩則一臉寥落地接過小網。

爸爸繼續甩著鑰匙串,

媽媽繼續盯著自己的玫瑰金玩遊戲,

但是嘮叨依然在繼續。

這邊呢,我家寶寶雖然撈不到魚,

但依靠我們偶爾的救濟和配合,

還在歡實地奮鬥著。

 

過一會,那邊的小男孩突然扔下小網,

說不玩了,要回家。

他爸爸瞟了他一眼,

立馬嚴肅地對自己的兒子說:

“不行,錢都交了,要玩夠半個小時。

不然錢就白花了,不能浪費!

我告訴你,你今天如果不好好玩,

以後就一次都別來玩了。”

 

小男孩聽後,沉默一陣,

小聲說:“我衣服濕了,冷。”

“冷也不行,誰讓你不穿好罩衣。

繼續撈!” 爸爸嚴厲地告誡。

小男孩拿起小網子,蹲下慢慢地撈著。

媽媽還在喪心病狂地玩手機,

對發生的一幕,熟視無睹。

 

自始至終,我沒有聽到他們對孩子的一句鼓勵,

沒有看到孩子臉上一點點開心的表情。

 

(圖片來源)

 

別忽視「快樂」對孩子的重要!

50塊錢,一杯貴些咖啡的價格,

對這對父母來講,

根本不會構成什麼經濟壓力,

但是為了不浪費,

他們寧願自己的孩子凍著,

也要壓迫著他足額消費完這花了錢的時間。

當我抱著寶寶離開時,那個小男孩看了我們一眼,

繼續低下頭默默地撈魚—因為還不到半小時。

我不知道這個家庭,平日裡是什麼樣子,

但現在,他們三人臉上都寫著“不高興”。

也許這對有經濟頭腦的父母覺得自己是明智的,

因為他們沒有讓自己的孩子浪費錢。

但是這個男孩

回憶起這段撈魚的經歷,會幸福嗎?

他的心裡已經被爸爸媽媽的抱怨、恐嚇、不耐煩佔據,

他能想到的恐怕只是“我下要去玩某某,

一定要玩夠時間,不能浪費錢。”

 

又或許,這個男孩並不是個例,

有很多孩子生活在

「不能浪費錢的陰影下。」

成年人的世界裡,有太多的計算,

功利地計較一件事情值還是不值,

要計算每一分鐘的性價比,

每一個人的可利用率。

但對於孩子,他們心中的最高性價比,就是開心。

 

到底本質是錢,還是為孩子好?

父母總想著給孩子最好的,

卻又不斷地在計較,自己付出了最好的,

孩子有沒有給到最好的反饋。

花錢讓你上了早教,你不能不好好學;

花錢給你買了新衣服,你不能亂爬;

花錢給你買了最好的奶粉,你不能不吃。

那麼你還記得你為了讓孩子幸福、為孩子好的初衷嗎?

現在因為計較錢,

讓孩子失去應有的快樂,不是得不償失嗎?

對於金錢我們沒有安全感,

恨不得學會一切理財、賺錢技能,賺盡天下錢。

而這不過是窮怕了,是骨子裡根深蒂固的窮病。

可怕的是,並不是只有真正的窮人才會有窮病,

經濟富裕的家庭甚至富人也會有。

 

像那對父母,他們真的支付不起這 50 塊錢嗎,

這 50 塊錢對他們而言極重要嗎?

他們只是太怕浪費;

也許更因為,他們骨子裡覺得,快樂不值錢。

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要節儉,

我們的成長經歷讓我們變得重視金錢,

小心翼翼攢錢、理財,

但一定不要把這種用錢衡量一切的思維,

影響到你的孩子。


爸媽的行為模式對子女的影響之大

拿我自己來說。我們家是一個大家族,

堂哥堂姐就有八九個,我又是最小的那一個,

寵溺自然不會少,但也因此,

那些哥哥姐姐的舊玩具、舊衣服都會轉移給我。

我媽媽也就不再給我買新衣服,

用她的話來講“從這些衣服裡挑挑,就夠穿的了。”

但對一個愛美的女孩子來講,

那些舊衣服根本就不可能滿足我愛美的心。

可以自己支配生活費以後,

我就開始喪心病狂地攢下每一分錢去買新衣服。

工作後更是如此,最大的樂趣便是買衣服,

總也買不夠似的。

買買買的時候,我特別的開心,特別的幸福,

但把衣服拎回家以後,心裡便又被內疚感填滿,

後悔自己買了那麼多衣服,

覺得該把錢用在其他地方。

每次都這樣的重複、糾結,

從沒有過酣暢淋漓、心滿意足的購物體驗,

多買、錯買的情況倒不少。

 

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

這根本就是童年時我媽媽的心理模式。

長大的我把媽媽“有舊衣服穿著湊合就得了,

要把錢花在其他地方”的心理模式

繼承到自己身上來了,

我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童年裡的媽媽”。

原生家庭的行為模式、

思維習慣對子女的影響根深蒂固,

大多數我們喜愛或討厭的自己身上的某種行為,

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作為父母的我們,

現在就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氛圍,

儘量不把自己以往不好的心理模式、

行為習慣帶到現在的家庭裡,影響自己的孩子。

 

不要總是一遍一遍

告訴他這個玩具多麼貴,要他過度珍惜了;

也不要再反覆強調

自己加班有多辛苦、賺錢有多麼難了,

請不要讓孩子過早背負上沉重的心理枷鎖,

他們的衡量標準只是“開心”,

和這個東西的價碼無關。

愛孩子也不是無條件地滿足他的物欲,

更不能因為自己窮怕了,

苦怕了,就滿足他的一切要求。

不要把自己童年的匱乏

投射到他的身上,加倍地補償給他。

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可以等他對數字有概念後,

給他一小筆零花錢,讓他自由支配。

 

浪費掉也好,買對了也罷,

你的生活不會因為這一小筆錢受到什麼影響,

孩子運用金錢的能力、理財的技能卻可以得到提升。

所謂’屌絲”與真實的財富狀況並不直接相關。

屌絲是一種氣質,富人裡面的”精神屌絲“也有一大把。

不要用你所謂的節儉束縛住他的一切可能,

從小被金錢束縛的孩子長大後

只會成為和我們一樣有“窮病”的精神屌絲

 

記住錢永遠是為人服務的,

而人的終極奮鬥目標是開心幸福。

 

(圖片來源)

 

紀伯倫的這首詩

一直是我提醒自己的座右銘,也送給你: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磚瓦工廠的發達
剛才提到生意隆盛的現象,筆者還想到另一個很好的實例。筆者有一個葉姓的親戚,在雲林縣斗六市經營一家建材(磚瓦)工廠,雖然這位工廠的老主持人甚為木讷,不善應酬,然而秉性忠厚,心地善良,對於公益事業一向極為支持,尤其經常捐獻巨量的建材以協助各種公益事業(尤其是廟寺和學校),因此博得普遍的





好評。由於幾十年不斷地大量捐獻,因此也產生了一種明顯的“奇跡”。許多當地的其他同業者,不是經常發現生產過剩,銷路困難,便是受到季節性的影響而呈現生意時好時差,極不均勻的現象。近年來建築業又普遍受到不景氣的影響,許多工廠不是大量減產,便是紛紛停工,甚至因而關門大吉者也不在少數。然而筆者這



位親戚的工廠,自光復之初創設以來,似乎愈來愈興盛,尤其是近十幾年來,不僅很少受到景氣的重大影響,而且生產的制品始終都維持十分暢銷的現象。不僅經常供不應求,而且幾乎一年到頭都被訂購的客戶日夜催貨,有時為了爭取交貨的順序,許多顧客之間還時常引起不少的糾紛。這些都是筆者經常親自目睹的事



實,也是當地工商界人士經常引以為羨和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然而事實上據筆者所知,這家工廠的負責人既沒有實施什麼科學的企業管理,也不善於各種交際的手腕,更沒有什麼“祖傳秘方”或專利的技術,因此其生意的興隆似乎只能以“巧合”來解釋。可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興隆的現象竟然持續維持了一、二十年之久,




直到目前仍然方興未艾,不遜往日,這種現象是否“單純的巧合”?或者另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實在令人值得深思體會和耐人尋味。

   



最近(七十三年十月)該葉老先生不幸去世,據其家屬表示,附近一所規模宏大的廟寺(受天宮,該寺亦為葉老先生捐獻土地及建材所興造)在翌日竟由“北港朝天宮大媽”降文加以指示,文稱:“葉魂十世行善,功德圓滿,已由吾神帶往南天莅任錦衣衛



使者一職,一切白色蠟燭吊聯花圈布置均須改換紅色,禁用道士,另聘高僧日夜誦經,宴客一律用素食,不得殺生,出殡當天,龍團助陣,聖樂齊出,禁聞哭聲。”筆者在治喪期間曾屢次前往祭拜,並目睹逝者在去世兩天後臉色突呈紅潤,法相極為莊



嚴,且渾身柔軟異常,毫無僵硬現象。許多誦經團團員也一再表示,他們來此誦經期間,經常聞到一股奇特的異香,而且整日誦經之後也不像平常一樣感到非常疲憊,反而覺得精神飽滿心情愉快。此外在出殡前日,由於全省各地陰雨綿綿,氣象局報告




也表示台風可能來臨,因此家人十分擔心,然而次日清晨天氣竟然意外轉為晴朗,聞者莫不視為奇跡。葉老先生一生行善積德,神人共欽,因此逝世時極盡哀榮,誠為善有善報的又一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