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多行善積德

2014122117:48


(1)老子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一個非常合理而完美的道理,事實上只能在



觀念上或心理上加以確認或建立,如果一定要用具體的



事物加以譬喻說明,則由於所舉的實例往往多少會有瑕



疵,因此多少也總會遭受人們的挑剔或批評,正如大哲



學家柏拉圖所說的,我們的世界有兩個,一個是現象世



界,一個是理念世界,前者是吾人感官所能看到、聽到



或接觸到的一些個別的事物(例如某人、某樹、某棟房



子、某一機器......等等),這些都毫無例外的會隨著時



間的變化而不斷的在變形或變質,而理念世界(或觀念



世界)卻由於人類藉歸納的能力所獲得的一種共相,這



些抽象化的觀念只能存在於人們的心中,它們不僅能夠



保有最完整與最理想的形象,而且永遠都不會變化,例



如「美人」的概念,是代表最完美無疵的一個美女的形



象,只有人人心中能夠加以體會,如果硬要舉出一個現



實世界
中的某一個明星或尤物來說明,則必然會引起許



多的挑剔或非議。解釋因果的現象也是如此。筆者有一



位學物理的同事郭教授,曾經對筆者表示,科學上有因



果的定律這是大家一致公認的事實,很少人能加以懷疑




,至於社會人文或生命演化方面,她相信也必然有因果



的現象存在其間,不論從邏輯方面或就事實經驗上,均



可以獲得證明,不過如果舉出具體的實例來說明,則這



種正確的定律反而處處有毛病,顯得不夠完美與埋想,



正如她相信牛頓三大定律,但如果舉出實例加以證明



,結果往往會節外生枝,甚至令人產生一些疑問。此



外又如數字上的「無限大」(∞)這種概念,如果我



們舉出實例加以說明,結果也很容易造成一些莫須有




的誤解是一樣的道理。因此因果的定律主要還是須要憑




藉一個人的智慧和經驗來加以歸納和領悟,否則舉證再



多也可能無法使人信服,這也是我們應該認識的一個事實。
 


(2)我們時常聽到一般人常常表示:「我的心好就夠了,



何必做什麼善事。」「我們只要心裏不存惡念,不要害



人就夠了,何必信什麼因果。」這些話乍聽之下似乎很



有道理,然而細加推究,實在是似是而非,因為心中不



存惡念,不去害人固然很好,然而充其量不過是在消極




方面使一個人不再繼續增加業障而已,然而在積極方面



卻不能行善積德,增加善業,因此過去(或前世)所造



成的各種業障自然也無法獲得絲毫的消解,將來因緣一


到,各種應受的果報也就必須一一加以承受,甚至由



於在生之時,從未行善,尸位素餐,未能善盡應盡的



職責,以致使人蒙受不利,結果也可能在無形中造成




了更多的罪惡。記得過去有一個值得警惕的故事:




一個官吏一生從未貪瀆,死後自認應該受獎勵,沒




想到卻被閻羅王判令下地獄,因此大呼冤枉,要求閻



王明察平反,閻王詳閱善惡簿上所載的資料後乃嚴正告訴他,




他一生雖然為官清廉,然而卻從來未能替百姓興利除弊,替




人民謀福利,因此有虧職守、罪有應得,想一想,如果一




個人僅能清靜無為,那麼與一顆庭前大樹始終全



無表現,有何異哉?人生在世,如果無益社會,則枉生為人,國




家任官用人,如果未能替人民作事則盡屬酒囊飯袋,長期耗



用民脂民膏,則該當何罪,理應自知。因此千萬不應誤解




「心好就好」,「不害人就可以。」而且應該向前再進一步




「行善積德、勤種善因」,唯有如此,將來才能「消滅業障


、享受善報」。
 



(3)佈施是行善積德最具體和最有效的一種途徑,許多人




認為要佈施必須要有許多錢(以便行財施)許多學問(以




便行法施)許多空閒(以便行無畏施),因此常感到自己



目前的能力還不夠,還是等到將來賺夠了錢,而且事業有




成就,這時又有閒情逸致才來從事慈善活動,這種觀念亦




屬似是而非,並非正確。




事實上要從事佈施行善應該量力而行,能力大者則多捐




,能力小者則少捐,而且一個人只要有行善的意念,縱





然一時經濟拮据,然而只要誠心佈施,一次只要少數的




一百兩百甚至更少的金錢,也都是十分有意義的事,




而且在愈困難時,倘若還能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




溺」的同情心來幫助別人,便愈能夠表現其偉大的



博愛精神,因此與一毛不拔或為富不仁不肯佈施,




其功德等於零者兩相比較,自然便有天壤之別。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知道,行善不一定要佈施財物




,一個人如果能夠對父母家人、親戚朋友、學生部屬





乃至一切的人們都能加以尊敬友愛、體貼關心、同情協




助,對於各種動物也能加以照顧愛護,對於流浪或受傷




的貓狗或小鳥等等也能加以餵食、治療



或收容,與人相處時態度保持和藹,經常露出微笑,




處處表現禮貌和體貼,使人感到溫暖和愉快,有機




會則盡量替人服務,或到孤兒院慰問孤兒和仁愛之



家的老人,在說話時除了注意口德,不要傷害別




人的自尊和名譽,有機會盡量助人遷善改過,建立




信心,教人明白是非善惡,以免誤入歧途,對



於有益的經典善書,除加以助印外,盡量協助加



以分發傳閱或流通,以便擴大勸化的效果,諸如



此類的表現,也可以說都是令人敬佩的菩薩行為




,因此如果經濟困難或尚無謀生能力,則不妨努




力實施這些不用花錢的「無畏施」,結果也是功




德無量。事實上這種行為與那些只知「財施」而




不知「修慧」或「修身」的其他人比較,甚至更



為可貴,更令人感動,將來所能獲得的善報自然




也就更為豐碩。
 



(4)有人在行善後由於未能立即顯現奇蹟,



因此便立即灰心氣餒,不再行善。由於這些



人對於因果現象的道理認識不清,因此也就經常



懷疑因果的可能性。筆者認為行善類似慢跑運動,



必須持久實施才能看到明顯的功效。一曝十寒或淺




嚐輒止,事實上很難收到預期的作用,雖然適當的



運動對健康必然有利,然而無論如何也無法在慢跑




(或運動)




一、兩次後便期待著奇蹟的出現。而必須經過一




段時間後才能逐漸發現身體比從前更為進步,剛




開始時效果往往不彰,甚至還有腳腿酸痛,或肌




肉扭傷的現象,然而只要持續努力,不久便會逐




漸生效,行善活動也是如此,除非有特殊因素,




否則也是很難即刻顯現奇蹟,尤其是業障深重的人




,更無法只透過短期的,或每次很有限的佈施便迅




速得到戲劇化的改善,然而就長期而言,行善結果




大都能夠獲得應有的果報,殆無疑義,因此不可求急




功近利,不要操之過急,否則便容易失望和失去信心。




筆者發現春風化雨社的許多會員便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有些社員非常熱心,自從本社設立之後便一直熱心




的加以支持,儘管每個月僅僅都只有捐獻少數的一些




錢(一、兩百塊,有些則較多)然而長期行善的結果




,大家都發現許多「巧合」的現象,除了本書上一集




所提到的這些升等更順利、事事逢凶化吉之外,最近




更發現本校一些熱心的社員紛紛考上研究所,申請





獲得公費到國外(或國內)進修深造,這些人數到目前為




止已經將近有十位,有些擔任行政的社員,最近也紛紛榮




升為組長、課長,有一位非常忠實和熱心的社員,前個月




甚至還被任命為附近的教育局局長,因此令人感到無限的




安慰和驚喜,這些都可以說是長期耕耘和播種的結果。
 





(5)筆者在前一集書中談到「行善對後代的報應」時,




曾經介紹本地附近一位醫師,由於他深具孝心,因此所生




的幾個孩子不僅學校成績非常優異樣樣得第一,而且極為




乖巧孝順,令人十分羨慕。此外這一診所還製有一種藥膏




,據說用來治療頑癬癢痛的皮膚病甚為有效。幾個月前有




一次一位讀者由於需要這一種藥膏,因此要求筆者介紹這




一家診所的地點,這位讀者事後按址前往尋找,回來後竟




意外的告訴筆者,這一個醫生最近因為有外遇,因此與其




太太鬧得很僵,目前更變本加厲,經常在外不歸,使其太太




傷心欲絕、痛不欲生,因此感到非常的驚訝。這位讀者後來




還表示:一個人如果很孝順,基於善有善報的道理,他應該




事事都很平安和順利才是,可是他的家庭卻鬧得天翻地覆




、雞犬不寧,這不是很矛盾嗎?如果為善的結果竟是如此




不幸的下場,那麼行善又有什麼用呢?這種情形我們究竟




應該怎樣加以解釋才算合理呢?




筆者聽後就深深感覺到一個人要行善或行惡,全在一心、全




在一念之間,因為人心乃是一個人一切行為的主宰,因此培養一




個人的「正見」或正確的思想,至為重要。一個人如果能夠惜福




,他才能繼續享受福報,如果不知珍惜目前的福報,竟然貪婪美




色,不顧家庭,自絕善路,則除非能夠懸崖勒馬早日覺醒,否則




「玩火者必自焚」,不必等待多時,便很可能造成婚變,乃至最




後身敗名裂的下場,而畢生的事業、婚姻和家庭便可能毀於一旦




。太上感應篇云:




「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一個人的榮辱成




敗乃至命運的改造,可以說主要都是操在自己的手中,因此要自甘




墮落或成聖成賢全都可以隨一個人的意志和努力來達到目的。這一




位醫師最近的變化實在令人十分惋惜。
 



談到這裏,筆者深深感到目前有許多人都是「有知識」而「無智慧」




,「聰明絕頂」卻「缺乏遠見」,平常說話頭頭是道、滿腹經論,作





事非常精明而能幹,然而卻缺乏明辨是非、判斷善惡的睿智,更不明白




「人生的真諦」、「生命的目的」以及「人身的可貴」,因此凡事都只




有考慮自己目前的利益或享受,而絲毫不明瞭將來有一天因果循環




、善惡報應的可怕,這些人由於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以及趨善避




惡、擇善固執的觀念,因此在貪婪美色、心猿意馬、利慾薰心、見




利忘義的情況下,往往會做出糊塗顢頇、違背良心甚至傷天害理的




罪惡行為。由於目前我們的教育似乎都十分偏重「知識」和「智育」




,以適應升學的需要,而極端忽視「智慧」與「正見」的培養,因此




造成了目前社會上犯罪事件日益惡化的現象,這是一件令人擔憂的趨




勢。穆罕默德曾經說:「一個人真正的財富乃是他在人間的德行」,




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明瞭「道德」與「善行」的重要,那麼他就不會




過分貪圖今生的、眼前的、物質享受和感官的滿足,也不再渾渾噩噩




,終生只在追求一己的名利和私欲,相反的,他可能會竭盡心力,貢




獻社會,以便創造「更多的德行」或「真正的財富。」談到這裏,筆




者忽然想到目前有一部分人士為了競選民意代表或地方首長,動輒耗




費百萬、千萬甚至億萬的財富,簡直嚇人聽聞、令人咋舌。如果他們




具有真正的智慧,能夠將這些預算的一小部分捐給社會,以設立圖書




館或社會教育的機構,大力協助推廣文化教育的活動,並且大量救助




人間最不幸的孤兒或貧民,則這種偉大的善行,不僅將贏得全社會的




尊敬以及萬千民眾的感激,而且更可以使這些捐獻者的芳名流傳百世




、永垂不朽。這種無限的回饋和無量的功德,與聲嘶力竭到處拉票




,卑躬曲膝哀求選民支持以便獲得幾年一任的虛榮要好的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