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盧,說都說不聽!與其當個失控爸媽,不如「這樣做」有效得多!

2014121719:12

(圖片來源)

 

記得紀伯倫的詩嗎?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

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建造房舍

蔭庇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心靈,

因為他們的心靈棲息於明日之屋,

即使在夢中,你們也無緣造訪。

做父母親的,無論給予孩子參與討論的空間有多大,

總有些事情不能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

當孩子說「不」時,爸媽別一昧強迫

舉例來說,爸媽因為工作之故,

必須全家搬到其他城市,

對要離開熟悉環境的孩子而言,

絕大多數會說「不要」。

我們對這種事情,

會習慣性地認為大人決定就好,

不容孩子置喙的空間,

忽略了這是和孩子溝通,

引導他們去面對問題的好機會。

 

你以為孩子沒想法,但其實超乎想像

創意媽媽王理書說,

孩子在害怕時,對改變,

對新事物是封閉的。

同時,他們的深邃與奧祕,亦超乎我們的想像,

當我們對孩子的表現感到驚詫、不解時,

何妨換一種眼光來看。

理書的女兒旦旦兩歲多時,

洗完澡總不愛吹頭髮,

王理書用「健康因素」來跟旦旦解釋,一點也沒效。

這是孩子的錯嗎?

不是,這只是孩子跟你的頻率不一致。


王理書和女兒旦旦是這樣溝通的。

理書:「旦旦,來吹頭髮了。」

旦旦:「為什麼?」

理書:「因為你要給我十塊錢。」

理書繼續說:「吹一次頭髮十塊錢,我這裡是美容院。」

於是旦旦把手上的紙張給媽媽:「老闆,給妳十塊錢。」

好好的來吹頭髮了。

孩子的心靈也是很有彈性的,

無法讓孩子說「不」的時候,

我們可以用「夢想」,

幫助孩子在心靈上成長。


無法說「不」時,可以有夢想

曾經有一年,

我那住在森林的思鄉病又發了,

想要去山區租房子,

讓孩子回家可以有後山和鄰近的湖泊玩耍。

當時,我們找了房子,去探勘後,

在還沒簽租約前,孩子都不同意搬家。

孩子是很有彈性的,

說「不」是基於他們現有的舒適區,

而我們可以用夢想在更大、更深的地方與孩子相遇。

這是我們協商的過程:

我問小五的樹兒說:

「旦旦不想搬家,你說我們能做些什麼?」

樹兒說:「其實,我也不想搬家。」

兩個小孩一直都表達不想搬家。

對於新家,樹兒的心是敞開的:

「哇∼好大的院子喔!哇∼」

雖不同意但他有讚歎。

旦旦則敞開得比較慢,

第一次探訪被狗狗嚇到了,

第二次去探訪沒有狗狗,

她放鬆些,然而,

對於蜘蛛、昆蟲和小黑蚊等,

她非常封閉、害怕

跟孩子溝通,很重要!

於是,我坐下來跟孩子們聊聊,

說起了「結婚」的比喻。

我說:

「結了婚,就表示兩個人想要住在一起,

有人不想搬家,是很傷腦筋的。

不是媽媽要離家住到新竹,

就是爸爸要離家住到員林,

或是我們兩個都同意要住在某個城市。」

樹兒接著說了:

「如果你們有人不想搬家,就不會生下我們了。」

我同意他說:

「是啊,因為媽媽搬離原來的家,才能天天在一起。」

我繼續說起自己十五歲時離家到台中念高中,

二十九歲離家到美國念研究所,

那種不捨、哀傷、勇敢,以及成就感。


最後的結論是:

「爸媽已經決定了,你們說『不』很尷尬。

不能說『不』,可以說夢想,說夢想就有了幸福。」

樹兒開始說:

「我的夢想,是有個足球場可以練球。」

旦旦說:

「我的夢想,是沒有昆蟲和狗狗。」

其實那個院子很大,卻是房東的停車場,

加上我們預計租屋的時間不長,

所以沒有預算去做大草坪。

然而,也許可以⋯⋯

於是,我打電話查詢,

並算了預算,畫了設計圖,

樹兒應該可以有個人工草皮的地毯式練球區,

不過每次要踢球,要打開草皮就是了。

那個沒有昆蟲和狗狗的夢想,

我一時無法回應,我答應旦旦隔日想辦法。


(圖片來源)


隔日,我帶她去百貨公司,

對她說:「山上,是蚊子的家,

牠們是那裡的原住民,我們是新人,

要學會跟牠們和平相處。

所以,媽媽買蚊帳給妳,保護妳好嗎?」

我們看了白紗蚊帳,

我說:「睡在裡面,就沒有蚊子能進來了。」

小女孩很喜歡,興奮地說:

「不知道為什麼,我想像睡在裡面,

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好感覺。」

 

然後,我們坐下來吃點東西,我畫起設計圖。

我會給他們倆一人一個小區域,

這個區域可以作為個人祕密基地。

我畫了自己的綠意家園夢想,

小男孩與女孩的心,逐漸對我的夢想多敞開些。

 

旦妹妹在我畫設計圖時,

鉅細靡遺地把她記得那房子

所有「有厚重蜘蛛絲」的地方,

用原子筆塗啊塗⋯⋯

接著,又畫了「狗狗出沒區」。

喔∼原來,她說的害怕,可是如假包換,

畫出來後,反而舒坦多了。

我向她保證,等我們搬過去蜘蛛網會被清乾淨,

還說:「我們可以跟狗狗做朋友。」


「不能說『不』,可以做夢」

是我給孩子的喊話。

那年孩子陪著我們做夢,

透過畫出願景設計圖,

引導著孩子一步步跨出城市的舒適區,

與我們攜手準備一個山區的夢。

後來,我們成功租了房子,

那裡有大院子和後山,

孩子們害怕的事情都沒有發生。

在山上與狗狗成了好朋友,

足球場沒有建造出來,

但樹哥哥有個後山可以探險;

白紗帳因太熱沒用,

反倒經常在後山搭帳篷玩耍。

那些事前的溝通,鬆開了孩子的害怕與抗拒,

而夢想的落實,是在沒被逼迫且敞開的心中實踐的。

而旦妹妹最驕傲的,

是與很多大蜘蛛住在一起一點都不麻煩。

她說:「我們班同學說,她去博物館看到大蜘蛛,

好可怕喔∼我就問她有多大?

媽媽,我跟妳講,那個蜘蛛還不到我們家蜘蛛的一半大呢!

我還跟同學說,大蜘蛛是好朋友,可以吃掉蚊子和蟑螂。」


孩子在害怕時,對新事物是封閉的;

當考驗通過後,可是勇氣充滿。

力量,就是這樣長出來的。



陳老師的善報
有一次筆者參加十大建設的參觀旅行,在游覽車上認識了一位坐在鄰座的陳姓小學老師,在互相長談之後,發現這位女老師的家庭極為特殊。她先生是一位農學博士,也是一所國立專科學校的校長,她的三個孩子個



個都是令人稱羨的天才,智商都在一百三十幾以上,老三更高達一百五十三,老大老二均先後考上一般公認最難錄取的台大醫學系,老三雖然聰明,但因太愛運動,不喜念書,大學聯考只匆勿的准







備了半個月,竟然也考上台大地質系。更難得的是,這些孩子不僅不會自恃聰明和學業超群,反而個個都溫文有禮,非常孝順父母並尊敬師長,因此所有認識他們的人都贊不絕口。此外這位老師的哥哥是本地省立醫院的院長,也是名


噪一時治療青蛙肢的專家,這位名醫曾經遭遇過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跡。

   


據這位老師說,他過去曾經留學日本,就讀長崎醫科大學,當時值二次大戰末期,美國飛機曾經在長崎投擲一顆原子彈,落彈地點恰巧就在該校,因此全校不論校捨或人員,均當場被摧毀,並化為一陣煙塵。消息傳到台灣之後,大家都認為這一孩子必然難逃此劫,因此全家傷心欲絕。沒想到戰爭結束幾個月後,他竟然奇跡似的返回家鄉。家人見其



死裡逃生突然歸來,當然感到萬分驚奇和意外,因此也就迫不及待的問他事情發生的經過。他說,他所以能夠十分僥幸逃過此一災難,可以說完全是由於一種難以想象,而且近乎神跡的安排。他表示他在就讀這一大學的期間,非常用功,從來不缺席或逃課,不過沒想到有一次他寄宿的房東之女兒,有一天在外出時遺失了小提包,因此就不斷拜托他



陪他一齊去尋找。起先他以課業為重的理由加以拒絕,然而經不起這位小姐一而再,再而三地懇求,終於不得不勉強加以答應,陪著她前往遠處的山區尋找遺失的物品。然而就在他們遠離學校到達山區的時候,忽然感覺到天邊一陣異乎尋常的閃亮,隨後又聽到一陣低沉的爆炸巨響……他們萬萬沒想到這一次勉強的外出,竟然幸運的躲過了一場空前最大的浩劫。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一戶人家能夠如此的美滿和幸運,相信也必定其來有自。筆者在好奇之余,乃進一步探究其家世及先人行誼,沒想到一切都不出筆者事先所料。這位老師的家庭,不論是婆家或娘家,幾乎都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急公好義,慈悲助人”的楷模。這位老師在家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在學校是一位大家公認最盡職與最富愛心的




老師。她的先生曾經在一所專科學校先後擔任訓導、總務與教務三種主任的職務,不僅平時認真負責,一介不取,而且人緣極佳,有口皆碑。因此每次新舊校長交接時,幾乎都能立即將各種帳冊移交清楚,因此也就贏得校長及同事的充分信任。最近一任校長在離職前為了愛惜人才,乃設法保薦他前往日本進修,並在短期內取得農學博士學位,事後



又自動向教育部極力推薦他接長該校,結果果然善有善報,好人終於出頭,她的先生不久便也順利榮升,接長該校。此外再以其公公為例,由於過去家境不裕,他卻能夠子代父職,克勤克儉,維持家計,照顧弟妹,並撫養他們成人。後來分配祖產時,竟然還把最好的土地全部讓給幾個弟弟,而自己卻只保留河邊貧瘠的一小部分。這種捨己為“弟”照



顧弟妹的精神,使得所有的鄰居和族人都深受感動和佩服。後來由於無法在家鄉繼續農耕為生,只好由故鄉遷居嘉義,任職學校機關。當時由於待遇菲薄,加上子女極多(八個),因此生活極為清苦。然而在此期間,他仍然繼續鼓勵其弟弟的孩子前來嘉義讀書,對於這些遠來嘉義求學的侄兒(前後共有四人),不僅供給食宿和學費,而且更難得


的是,凡有佳肴美食,都要讓他們優先享用,真是愛護備至,聞者動容。難怪後來這位大家公認的大好人在操勞過度與世長辭時,其弟妹親戚,甚至鄰居好友,莫不痛哭失聲,傷心欲絕,其中許多堂堂大男人,甚至在靈前嚎淘恸哭終至昏倒。可見其公公平日為人之善,與受人愛戴之深至何種的程度。

  


  佛家常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能孝順父母,愛護弟妹,重視五倫,教好自己的子弟,然後再推己及人,廣被愛心,便可說是成就了最根本、最具體、也是最有意義的慈善事業。孝悌之家必有善後,然而許多人卻



不明此理,常常喜歡以慈善活動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卻捨近就遠,不見輿薪,而忽略了“慈善應以雙親和家庭著手”的道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