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

2016061318:47

忠孝。

【解釋】

為人臣子的,必須要盡忠;為人子女的,必須要盡孝。

【分析】

臣盡忠,子盡孝,乃是天理的常規,也是人倫的根本。假使


為人臣子的不忠,則君王對臣子還有什麼期望呢?為人子女


的若是不孝,則父母對子女還有什麼指望呢?要知道不忠不


孝,連畜生禽獸都不如,怎麼可以稱為人呢?


人雖然可以修成仙,但是必須要經過長久積功累德的修持;


惟有至忠大孝的人,今天死了,明天就可以生到天界。一


般人都知道忠孝為臣子的大節,豈知忠孝更是為超升到天


界的根本原因啊!


孝子必須先要安定國家,因為國家安定了,家庭才能夠安定


;而家庭安定了,孝子才能夠實行孝道啊!所以古人求忠臣


,必定是在孝子之門求到的啊!而忠孝若是能夠兩全的話,


方才是做人最高的德性;然而也有忠孝不能夠同時盡到的;


所以必須要分別的討論,這樣才能使得大家知道,可以隨著



個人情況的不同,而盡自己的心了。



所謂忠,就是盡心而無欺的意思。凡是人類的倫理所在,例


如屬下服事長官,晚輩奉事長輩,或是平輩朋友間的交往處


事、待人接物,都應該要盡心而無欺;而這忠的道理,則專


門屬於為人臣子,或部屬的;因為父子兄弟夫婦的關係,人


人都自然知道應該要互相的敬愛;至於君臣的關係,則是道


義相結合的;一般的常人,容易在這個地方上產生茍且的現象


,而為人臣子之所以分心而不能夠盡忠的原因,不外乎是自身


和家庭、官位、權勢、恩怨、名譽這五種。想到了自身的家庭


和官位,多是平庸之人,那麼所產生壞的影響還小些;而玩權


弄勢的念頭,多是出自奸臣,那麼就會關係到天下國家的利害


了;而這些奸臣,最後也是害到了自己,例如李林甫、楊國忠


、秦檜等人。至於是為了恩怨名譽,雖然是世間號稱君子的人


,也是在所難免;這就是唐、宋以來,朋黨之禍的原因啊!


【嘉言】


于鐵樵先生說:「老百姓所以能夠安居樂業過著太平的日子


,這全都是靠國家軍隊和警察保護啊!試想一個地方,如果


沒有國家軍隊和警察的保護,則一定是盜賊橫行,燒殺搶奪


;老百姓的生命財產,豈不是危在旦夕,朝不保暮嗎?所以


只要想到這點,那麼就是販夫走卒,也都是時時刻刻受到了


國家的保護啊!因此每一個人都應當隨著自己的本分對國家


盡忠,更何況是讀書做官領國家薪水的人,若不認識這個忠字,


就實在是太慚愧了啊!」


故事一:


唐朝的名臣魏徵,有膽量、有謀略,善於挽回君王所做不恰當的決


定。無論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對,魏徵一定是毫不留情苦苦的勸


諫;縱然皇帝非常的生氣,魏徵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


得到了一隻很好的鷂子,非常的喜愛,經常把鷂子放在自己的手臂


上立著。有一次,看到魏徵來了,怕他看見,就趕緊把鷂子藏在懷


裡;魏徵心裡有數,向太宗奏事的時候,就故意的拖延時間,鷂子


因此而悶死在唐太宗的懷裡。(這是因為魏徵不想唐太宗玩物喪志


,有損君威的緣故,就用這種方法勸諫。)後來文德皇后過世,唐


太宗對皇后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園裡建造了一層樓,以便眺望皇后


的陵墓;並且請魏徵一同登樓,也叫魏徵眺望皇后的陵墓;魏徵仔


細的看了半天就說:「陛下!我的年紀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


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給他看。魏徵說:「我以為陛下若是能夠望


祖宗的獻陵,和望皇后的昭陵一樣,那麼我就能夠看到皇后的昭陵


了!」唐太宗聽了之後,感動的流淚,就把這座層樓拆掉,不再登


樓眺望昭陵了。魏徵勸太宗偃武修文,停止軍事的發展,加強文化


教育;這樣中國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會歸順臣服,用不著


用武力去征服他們了。太宗就採用魏徵的建議,果然產生了很大的


效果,這都是魏徵忠於朝廷的事蹟。而魏徵的第五代孫子,非常的


優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


宋朝的司馬溫公為宰相,勤政愛民,以身徇國,由於過度的勞累,


已是有病在身;而當時王安石所立下的青苗、免役、將官的惡法,


仍然尚未廢除,西夏國也未投降於宋朝;司馬光因而感嘆的說:


「這四害還沒有除掉,我是死都不瞑目啊!」來探病的客人,見


到他的身體漸漸的消瘦,就引了諸葛孔明「食小事繁,命不長久」


的前例,提醒司馬光要引以為戒啊!司馬光則回答說:「生死有命


,無需掛慮。」反而更認真的處理公務;後來病得愈來愈嚴重,意


識已經有些不清醒了,仍然念念不忘朝廷天下的事情,就是連夢中


所講的話,也都是朝廷天下的大事啊!


故事三:

魏高宗告訴群臣說:「對待君王,應該就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的


尊敬;父親有了過失,做兒子的,是不會寫出來給大眾知道來勸


諫父親的;而會在私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勸諫父親,這樣做的目


的,就是為了不要彰顯出父親的過失啊!例如高允在朕有過失的


時候,都是當著朕面勸諫的;甚至有時候還會令朕不堪忍受啊!


但是高允這樣的勸諫,使朕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天下卻不知道朕


的過失啊!所以高允對朕實在是忠心啊!而高允對朕的一片忠誠


,不但是以激烈方式勸諫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也是用諷刺比喻


的方法勸諫的人,所不及的啊!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勸諫方法。」


故事四:

宋朝的大臣蘇,向朝廷上了奏章,談論國家大事;不但未被朝


廷採納,卻被貶官到饒州。蘇在赴饒州的路上,經過洛陽,就


住在好友尹焞的家中,並向尹焞抱怨,自己對朝廷一片忠誠,卻


落到如此的下場,被貶竄到饒州。尹焞聽了就對他說:「當你上


書朝廷的時候,你的目的是為了國計民生打算呢?還是為了你自


身的名位在打算呢?若是為了國家打算,那麼你就應當欣然的赴


饒州上任。如果你若是為了自身的進退在打算,那麼這次朝廷貶


降你到饒州的懲罰,還算是輕的懲罰呢!」蘇聽了之後,心中


感到釋懷,就不敢對朝廷再存有抱怨之心了。

【嘉言】

張可菴說:「讀書人做了官,若是心中有了鞏固自己的功名,求


取容悅之心,就不可能會做出一件有利於國家百姓的事情來了!」


這是真話啊!


故事五:

唐朝大將郭子儀,當安史之亂的時候,收復了東西兩個京城,功


勞超過了其他的將領。代宗皇帝的時候,宦官專權勢力很大,郭


子儀被閒置了很久,部下也都離散了。突然這時候吐蕃造反,揮


兵直接進攻京師;京城震驚,皇上急忙帶著文武百官直奔陝州避


難。大將如李光弼等人,都因為討厭宦官專權,而擁兵自重,不


願前往陝州去救駕。只有郭子儀一個人召募了二十位騎兵,就立


即動身前往陝州救駕。在途中又糾合了其他的將領,敲擊著戰鼓,


張揚著旗幟;又在多處點火,使得吐蕃產生懷疑,因而害怕,全


都逃跑了。後來吐蕃又會同了回紇,以數十萬的大軍,來攻打唐朝


。唐朝的將領多不能及時的趕到保護京師,只有郭子儀一個人騎著


馬,前往說服了回紇退兵,並且還大破吐蕃的軍隊。郭子儀雖然是


身為大將,擁有強大的兵力,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百般地在皇上


面前進讒言,毀謗他。但是只要皇上的一紙詔書,徵召他入京覲見


,郭子儀無不詔書一到,就即刻的上京去覲見皇上;因此頗得皇上


的信任,因而所有對他的讒言和毀謗,都不能夠動搖皇上對他的信


任。郭子儀後來被皇上封為汾陽王,他的八個兒子、七個女婿,也


都做到了高官;而且郭子儀的後代,都是非常的顯赫,貴盛無比啊!

【結語】

我們看到古往今來為人臣子的,因為盡忠而獲得好的果報的例子,


真是多得不勝枚舉啊!至於有的臣子臨大節而不奪,見危授命,甚


至殺身成仁;在一般人看來,他們實在是抱恨千古啊!似乎老天對


他們的報答,為何是如此的不一樣呢?要知道,這些為國死難的忠


臣,在他們生的時候,就享有當世的盛名;死了以後,又受到萬民


的跪拜。所以老天對他們的報答,實在是比那些身受富貴安樂的人


,還要高出百倍啊!


而對國家不忠,遺害蒼生的官員,上天對他們報應的慘烈,就更不


必說了!今且不說忠不忠的報應,就看那些平平庸庸,心不繫在天


下蒼生的官員,也都是沒有好的結果啊!可見「爾俸爾祿,民脂民膏」


,所以公務人員決定不能對不起這個「忠」字啊!

【分析】

顏光衷先生論孝說:「天下那有不孝的人,雖然有不孝的人,若是


稱他孝順,那麼他聽到了就很歡喜;如果說他不孝,他聽到了就很


生氣慚愧;而且在別人面前,還會裝模作樣愛面子,不敢像私底下


那樣的放縱,這也是他的良知沒有泯滅;所以只要擴充這個所謂的


良知,便是大孝的根苗。如果仍然不認真的反省,改變這個惡習氣


,就依舊是不孝啊!這個地方,分析的明白,認識的清楚,那麼做


父親的,就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做子女的,也懂得如何自己克制;


就像攻賊一樣,要知道賊在那裡,那麼平定賊患,就指日可待了啊!」


又說:小不孝所以養成的原因有四種。


第一是驕寵:為人父母過度的憐憫自己的孩子,例如經常順著孩子


的個性,稍微不如他的意,他便不堪忍受了。經常讓他便宜,任隨


他安逸享樂,教他執勞奉養父母,他便不習慣了。在別人面前孩子


稍有過失,父親不忍心督責孩子,而孩子竟然敢冒犯父親。父親讚


譽孩子的文學品行才藝能力,惟恐不在自己之上,而孩子則必定要


父親的文行藝能在我之下;積下了這些驕縱的習氣,在別人面前展


不出手,卻獨在父母面前展得出手,於是就真得認為,老成之人沒


有見聞知識了!

第二是習慣:孩子的語言粗率慣了,便敢衝撞父母;行為簡易慣了


,便敢不守禮節,任意的作為;父母分甘絕少慣了,孩子於是就不


記得父母把美味食品留給他吃的恩德;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慣了,孩


子於是就不再聞問父母的痛癢。


第三是樂縱:孩子見到同輩,就不勝意氣風發,面對父母,就感到


沒有意思;進入妻子的房間,就露出千般的趣態;走進高大的廳堂


,就感到悶悶不樂,甚至敢明白的表示,父子兄弟是俗物,不喜歡


和他們見面;則他的心中,怎麼還會有孝悌的想法呢?

第四是忘恩記怨:俗話講:「恩習久則愈忘,怨習久則愈積。」這


也是人之常情啊!所以招待他人吃一餐飯的恩德,別人容易記在心


裡;若是招待習慣久了之後,則嫌棄怨恨就會生出來了。一次的布


施,別人會感恩;若是經常的接濟,則多寡的分別就會生出來了。


一次的見面,令人倍感親切;連續的見面,則猜測嫌疑就會生出來


了。況且是父母兄弟,天生就習以為常,以為父母兄弟的親愛,是


必然不會變的,眼前父母的大恩,根本就不知道;況且還能夠想到


母親懷胎養育的辛苦,生病時候的擔心受怕嗎?所以人情有的時候


,會顯得至為顛倒,至為古怪,而且還不自覺;孩子對於父母,往


往就會如此,因此不以恩而獲怨的父母,就很少了啊!

以上所說的幾種,都是人之習情;然而子女未嘗沒有真性,只是積


習久了,就不知道錯誤所在。所以應該要急急的喚醒,早早的克治


,時時的思量;不要認為父母慈心,自然就會原諒我;不要認為世


風澆薄,我還比別人好些;要知道小不孝漸漸的積久了,就會變成


大不孝啊!

又說:大不孝所以養成的原因也有四種。

第一是私財:錢財入我手,便為我所有;而在父母手中的錢財,又認


為是我有的錢財。自己的錢財足夠了,就忘記了父母;而錢財不夠的


時候,則覬覦父母的錢財;父母不能自己養自己,要靠孩子養的時候,


則又怨恨父母;甚至還發生了單身的父親、獨生的兒子,因為錢財而


互相殺害的事情;兄弟互相推諉而拋棄父母不養的事情!不知道自己


身體是從誰的身體而來的?自己的錢財是從誰而來的?我既然是不帶


一個錢財來到世間,從嬰孩到現在生活都沒有缺乏,這是誰的幫助呢?


而今卻為了自己要多賺幾文錢,便想要跟父母斤斤計較啊!


第二是戀妻子:愛戀妻子兒女,而不孝父母就嚴重了。有了美味的飲


食和金錢,就想要娛樂妻子寵愛孩子;遇到了良辰美景,就想要擁抱


妻子兒女,而使父母歡喜的念頭,也就愈來愈微弱了。不想孩子是我的


孩子,而我又是誰的孩子呢?父母撫養我,而我卻不照顧父母,則我養


孩子又有何用呢?夫妻和好,固然是一家的樂事,然而當我呱呱待哺屎


尿未分的時候,怎麼會了解愛戀妻子呢?而妻子在那時候又怎麼能夠


照顧養育我呢?父母看見兒子長大成人、娶妻,不勝歡喜之至,怎麼


可以有了妻子,就使得父母反而失去了兒子呢?



第三是嫖蕩:心中的欲火正是熾盛,加上對方誘惑非常的厲害;這時


候,就算家中有倚門傷心的人,他也不能夠了解啊!嫖蕩非常的浪費


錢財,婆媳之間,為此而發生了口角,甚至還激烈的責怪對方的不是


,他也不能夠分辨啊!妻子抱著小孩,整夜都為著先生在外面嫖蕩睡


不著,連屋外的風雨也為她傷心落淚;年邁的雙親鬢髮已白,卻無人


承歡膝下;甚至連微薄的物質供養,也因為兒子的嫖蕩而發生了危機


。唉!嫖蕩的時候,瘋狂的意興能夠維持多久呢?卻忍心令自己最親


愛的人傷心若此啊!


第四是爭妒:以天地的無私,人尚且感到有所遺憾;所以父母對於孩


子們的感情,豈有不偏的道理;於是子女們就互相的爭奪父母的寵愛


,或是兄弟而觭觤不平,或是姊妹而纖悉計較,彼此相互的讒言毒害


,而家道就因此而衰微了;累積了瞋恨喜怒,而孝心就因此而衰弱了


。這四種狀況乃是人之常情,恐怕連孝子也難避免,而其流弊遂成了


大不孝啊!


宋朝的韓魏公(韓琦)說:「父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獨父母不慈


,而子不失孝,此古今所以稱大舜也。」處在父母不慈情況下的子女,


心中不可以存有一絲毫的火氣,要比平常為子女的,更要加倍謹慎的


事奉父母;有仁慈心的父母,自然就會受到感動,轉而憐憫孩子;若


是沒有仁慈心的父母,既然不能夠感化他們,就更不可以觸犯他們啊


!也只有自己克盡人子之道,不要使自己陷入了忤逆不孝的大罪;若是一


昧的見父母的不是,心中充滿了憤恨,消遣不能,擺脫不下,就必定將


有遏抑不住的時候;這就是微根不除去,遂至橫決成災啊!恐怕到那時


候,責備父母不慈的罪輕,而忤逆父母不孝的大罪,就沒有辦法逃脫

了啊!

【嘉言】

羅先生曾說:「孝子事奉雙親,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不可使父母生


煩惱心;不可使父母有驚怖心,不可使父母生愁悶心;不可使父母有


難言的心,不可使父母有愧恨的心。」


唐先生的親恩歌說道:「我今未說淚先淋,難報爹娘養育恩;自是斷


腸談不得,斷腸談與眾人聽。惟有懷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難過;莫


言產育無凶吉,生死須臾可奈何。肚裡如今痛得慌,叫人為我簡衣裳;千


生萬死多難算,只靠神天作主張。生下兒來血奔心,牙關緊閉眼翻生;


直從剪下胞衣後,再過三朝纔是人。尿屎時常撒滿身,腥臊臭穢不堪聞


;卻無半點嫌憎意,洗換頻番極苦辛。聽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


擎;想他歲半週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大雪紛紛臘月天,偎頭偎臉抱


兒眠;只因乳是孩兒喫,徹夜開胸在外邊。聽得孩兒出痘瘡,登時嚇得


眼翻黃;一從放出標來後,盡日何曾喫米湯。磕箇頭來上炷香,一聲只



叫痘娘娘;若還叫得娘娘應,何怕頭穿出腦漿。幸得兒生兩歲零,依檯


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頭和面,掛肚牽腸不放心。生得孩兒性氣歪,任


他情性使將來;如何父母偏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兒今頭髮已披肩,


轉眼成人在面前;痛殺親心難割捨,不能常在膝頭邊。雖然掙得少田


園,受怕擔辛苦萬千;不是為兒還為女,自家喫得幾文錢。娘看爹來


爹看娘,為何終日臉焦黃;只因兒女將婚嫁,相對愁眉做一房。


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半毫真;蓼莪縱使能描畫,只好依稀


六七分。」金少嵩先生說:「按喪禮的敗壞,至今已是到了極點


了。現代人事事都認為,古人的喪禮不正確;而且現在還有在服


喪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內,趕著辦完結婚的事情,這尤其是荒誕不


經啊!古代的君子在為父母居喪守孝期間,就是吃到好的食物


,都不會覺得甘美;聽到音樂也不會覺得快樂;平日生活起居


,還仍然為父母的逝世感到難過,三年之中都是這個樣子。現


在居然有人昧著良知不顧天理,反而在七七之中結婚,置父母


之喪於不顧,而去追求夫妻之間的快樂;為人子女的,若是這


樣,簡直就是大不孝啊!若是父母教其子女這樣做,就是教子


女大不孝啊!而且在凶中而行吉事,對夫妻雙方都不好;這種


習俗,不知道是誰始作俑者,到今天已經是相習成風了。甚至


連詩禮之家,也發生了這種的事情,實在是周公孔子的罪人,

這種壞風俗,實在應當要痛切的戒除!」

沈龍江先生說:「為人子女事奉雙親,沒有比送終這件事情更


大了。若是連為父母送終的這件大事,都無法盡心的話,那麼


其他的事情,也就不可能盡心了啊!有的是因為家裡的兄弟多


,就彼此的互相推諉;因而將父母的喪事草率的處理完事,導


致了日後的後悔和遺憾。我認為為人長子的,力量能夠獨自辦


理的,就應該獨力的去辦;不必再派其他的弟弟;做人家弟弟


的,自己能夠獨力去辦,也應該當作是自己的責任,不要使長


兄的負擔過重;各人各自的盡心,爭先的出力,這樣才是做人


家兒子的道理啊!若是有心想靠別人一分,便是在自己的心上


,就有了一分不能盡心的地方啊!」

故事一:

太和人楊黼,辭別了家中的老母親,獨自的前往四川,去拜訪


無際大師;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僧問楊黼說:「到那兒去啊?」


楊黼回答說:「我去四川拜訪無際大師。」老僧說道:「你去拜


訪無際大師,還不如去見佛啊!」楊黼就問:「那麼佛在那裡呢


?」老僧說:「你只要回家,就會看到一位肩上披著黃色衣服,


倒穿著木屐的人,那人就是佛啊!」楊黼聽了之後,就馬上的趕


回家去。當楊黼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夜深人靜門已關了;楊黼


就敲著門,在外面等候著;這時候,他的老母親一聽,是兒子在


外面叫門的聲音,就喜出望外、急急忙忙的,隨手拿了一件黃色


的衣服披在肩上,大概是想念兒子太過興奮,跑出去開門的時候


,連木屐都穿反了;楊黼一見到母親這個樣子,就是老僧所講的


佛的樣子完全一樣;因此而突然的驚醒覺悟了。從此以後就留在


家中竭力的孝敬母親,並且還為孝經做了好幾萬字的註解;楊黼


在為孝經做註解的時候,硯台的水快用乾了,忽然之間,硯台裡


面的水,卻又盈滿了。別人都認為:這是因為楊黼的孝心,感動


了天地所得到的感應啊!

【嘉言】

彌勒菩薩說:「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


非是栴檀彫刻;即今現在雙親,就是釋迦

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

故事二: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傾家蕩產到處求醫,


為母親治療眼睛;事奉母親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連晚


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脫下來。每當遇到了佳節,或是美景良


辰,他一定扶著老母親赴宴,和大家有說有笑,使母親忘掉


失明的痛苦。後來母親過世了,崔沔傷心到吐血;並且發心


為母親終身吃素;他愛哥哥姊姊,就跟愛母親一樣,他對外


甥姪子,好過對自己的孩子。所得的薪俸,都分給了親人,


並且說:「母親既然已經過世了,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


孝心,想她老人家在生的時候,最掛念的,就是哥哥、姊姊


、外甥和姪子,這四五個人了;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們


,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啊!」後來崔沔官做


到了中書侍郎,他的兒子佑甫,為賢明的宰相。唉!像崔沔


這種人實在是位真正的孝子啊!母親在生的時候,能夠盡力


的使老人家歡心,母親過世以後,又能夠完成他老人家的心


願;然而世上卻有身居富貴有錢有勢,對待自己的同胞兄弟


姊妹,卻和陌生的路人一樣;刻薄自己的雙親、岳父母,就


如同對待普通的客人一般;看到崔沔這樣的孝心,能夠不感


到慚愧嗎?

故事三:

呂升從小就失去了母親,事奉父親非常的孝順。父親因為年


歲很大,夜裡常會起來小便,呂升就與父親同睡,以便就近


照料。呂升每天晚上都要起來四五次,照顧年邁的父親小便


。有一年遇到了兵荒馬亂,盜匪遍地橫行,呂升就背著父親


逃入了山中;在半途中卻遇到了強盜;但是強盜因為被呂升


的孝心感動,而沒有為難他們父子。呂升的父親,平時很喜


歡吃一種滋味香甜的杏子,呂升為此還特別在家的附近種植


了許多的杏樹;但是種植的杏子,卻被鄰居給強佔去了;呂


升無奈,就寫了篇疏文稟告神明,向神求助;神明就譴責強


佔呂升杏地的鄰居,發背告諭他說:「你要立刻把強佔的杏


地還給孝子呂升!」直到這強佔杏地的鄰居,把杏地還給了


呂升,神明才停止發背。

故事四:

唐朝的李迥秀,天性至孝,他的母親出身貧賤,而他的妻子


經常罵家中的婢女,李迥秀的母親聽起來,心中感到很不快


樂。李迥秀為了這個緣故,就把妻子給休了。有人就問他:


「到底為了什麼緣故,把妻子給休掉了呢?」他說:「我


娶妻的目的,就是要妻子事奉母親啊!如果我的妻子不能


夠和顏悅色盡心盡力的事奉婆婆,那麼這種的媳婦,我怎


麼可以留她在家呢?」李迥秀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因而


在他家的堂前,生出了芝草。中宗皇帝還特別頒下了詔書


,表彰他的孝行。

故事五:

漢朝的時候,浙江上虞有位女孩子名叫曹娥,他的父親叫


曹盱,是一位巫師。在五月五日端午節的那天,他乘船在


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就墜入江中淹死了;曹娥那年才十四


歲,她沿著江邊尋找父親的屍體,但是卻都遍尋不著;曹


娥就在江邊哭泣了七天七夜;最後她就跳入了江中,經過


了五天,曹娥背著父親的屍體,兩人一同浮出了江面;遠


近的人看到之後,都感到十分的震驚;上虞縣的縣令度尚


,就把這件事情奏報朝廷;皇帝因而下詔表彰曹娥的孝行


,並且為曹娥在江邊建立了一個祠,曹娥至今仍然為人們


所祭拜敬重。

故事六:

宋朝的吳孝婦、丈夫早死,又沒有兒子;但是她事奉婆婆


非常的孝順。婆婆年老而眼睛有病;想到自己的媳婦太孤


單了,就想招一個義子為媳婦成親;吳孝婦就哭著向婆婆


說:「自古以來,烈女是不事二夫的;自然應當竭力的奉


侍婆婆,還請婆婆放心。」吳孝婦就為鄰居做些手工粗活


,賺些錢來養婆婆。或有人送她好的食物,她就帶回家給


婆婆吃。有一次她煮飯還沒有煮熟,鄰居的媽媽有急事喊


她出去幫忙;婆婆擔心飯煮的太熟會煮焦了,就把它放在


盒子中;因為眼睛看不清楚,就把飯放進了垃圾桶裡面。


吳孝婦回來以後,看到了也不去問,就趕快的向鄰居借些


飯來給婆婆吃;然後再用水把弄髒的飯洗乾淨,蒸過以後


自己再吃。有一天她忽然夢到兩位穿著青色衣服的童子,


駕著雲來到她的面前,手裡拿著符牒說道:「我們是奉了


上帝的玉旨,召吳孝婦晉見。」吳孝婦見到了上帝,上帝


對她說:「你只是一個村婦,能夠如此勤苦盡心的事奉婆


婆,實在是值得令人尊敬啊!因此特別賞賜你一千文錢,


拿回家中供養婆婆;從今以後,你再也不必去做粗活手工


賺錢養家了。」說罷就命兩位青衣童子,將吳孝婦送回。


吳孝婦一夢醒來,發現床頭果然放著有一千文的錢;而且


用完之後,床頭就又再會有一千文的錢,如此週而復始的


,綿綿不絕呢!

故事七:

明朝的楊士奇,在朝廷中,是屬於元老級的重臣,備受皇帝


的恩寵,擔任宰相的職位;但是他的兒子楊子稷,卻是靠著


父親的勢力而無惡不做;而楊士奇又非常溺愛他的兒子,不


知道兒子在外面為非作歹;直到有人在皇帝面前,控告楊子


稷已經犯下殺了數十條人命的大罪;皇上於是將楊子稷移付


司法審判,還特別頒旨慰問楊士奇說:「愛卿啊!你的兒子


既然違背了家訓,又干犯了國法;朕不敢私心,愛卿,你就


秉公處理吧!」楊士奇不得已就把兒子判了死刑。楊士奇的


聲望,因為兒子不肖,犯下死罪論斬而大受損害。

楊士奇以一個讀書人而做到了宰相那樣崇高的地位,處理國


家大政;然而楊子稷卻是以宰相兒子的身分,犯罪而被處死


刑;敗壞了家聲,更羞辱了父母;可說是死有餘辜啊!那些


依靠著父親勢力而橫行的驕貴子弟們,看到楊子稷的下場,


能不好好的自我警惕嗎?

故事八:

張義每天清晨,都非常虔誠的向上天禱告,懺悔自己以往所


犯下的罪過。有一天,張義的魂魄,忽然被鬼卒攝到了陰間


;判官就出示了記載他生平所犯罪過的惡冊子給他看,黑簿


中記載了他以往所犯下的罪惡;但是因為他虔誠的懺悔,都


已經勾除了;惟獨只剩下一件惡事沒有勾除掉。張義就問判


官:「剩下那件沒有勾除的,是什麼樣的罪過啊?」判官說:


「這是你小的時候,因為父親責罵你,你沒認錯,反而生氣的


睜大著眼睛,回頭瞪你父親一眼。」張義聽了才知道,不孝的


罪過,是不通懺悔啊!

故事九:

羅鞏在做太學生的時候,經常為了前程,向神明祈禱,希望自


己的仕途順利,前程似錦。有一天晚上他夢到神跟他說:「羅


鞏,你已經得罪了冥王,最好趕快回家,別再問前程了啊!」


羅鞏不明白神的意思,就再向神叩問說:「神啊!我不明白您


為何要我趕緊回家,別再問前程了呢?」神回答說:「你的父


母過世了很久,你卻延誤至今不埋葬他們,這是大不孝的行為,


冥王已經錄下你的罪過,馬上就要懲罰你了啊!」羅鞏說:「


我有哥哥啊!他應該負責埋葬父母啊!為何冥王獨獨的怪罪於


我呢?」神說:「你哥哥不過是位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所以


不值得怪罪他,而你是個讀書人,明白聖賢的道理;所以冥王


要責罰你啊!」說也奇怪,羅鞏這一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