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慾之過患

2018061815:33

人的感官追求五欲,眼貪好色、耳聽好聲、鼻好香氣、舌戀

美味、身喜細滑,心識攀援外境無時停歇。尤以對美食的追

求,天上飛的、路上走的、水裡游的,只為滿足口腹之慾,

所謂的美味,到了腹中也成屎尿涕唾,香氣不復。《大智度

論》卷二十三,佛陀譬喻婆羅門修淨潔法的故事,修行人若

能觀食不淨,則能厭離五欲而不染著。

一婆羅門修清淨法,因事外出,到了偏僻簡陋的地方,心想

:這麼荒村野店之地,如何避免吃不淨食物,看來只有吃乾

糧能避免了。


婆羅門看見路上有一老婆婆賣白髓餅,便對老婆婆說道:

「我因事將在裡耽擱百日,可否請您天天幫我送餅過來,

我會給您多一點報酬。」

老婆婆最初做餅時潔白清淨,越到後來顏色不如先前潔白

,連味道也都變了。


婆羅門問老婆婆:「當初您送來的餅,又白又香,為何現

在顏色味道不若當初了呢?」


老婆婆:「因為膿瘡治好了,所以餅也就沒那麼好吃。」


婆羅門不解:「這怎麼說?膿瘡和餅有什麼關係?」


老婆婆:「我東家的夫人隱秘處生了膿瘡,瘡熟之後膿便出

,我再以麵、酥油、甘草和之,所以做出來的餅潔白味美,如

今夫人瘡已經治癒,哪來美味的餅啊。」


婆羅門聽了之後,不斷搥胸頓足,反胃欲嘔:「原來吃了這麼

多日餅,居然是穢惡不淨之物,枉我一心持清淨食!」事沒辦完

,就趕緊返回,再也不敢逗留。

食慾之過患

行者亦復如是,貪著飲食的美味,見其色好細滑,香美可口

,歡喜貪食,卻不知眾生血肉原為不淨臭穢,食後受苦,後

悔不及。若能觀察食物的本質,於此生厭惡之心,離貪食之

欲望,則其它四欲皆能捨離,若能斷除五欲,欲界煩惱便能

斷,就不會招來惡因苦果。


古人言:飽暖思淫慾,人們常因貪戀食物的美味,飽食之後

,身心閒散安逸,種種積累名位、權利、財富的欲望隨之而

起,和引發過患的因緣相應,所以遑遑不得終日。如同佛陀

譬喻婆羅門的故事,視不潔的以為潔淨,以此警惕修行人,

應當隨時保持警醒清明的念頭,知什麼當修,什麼當斷,由

節制飲食,遠離欲望產生的煩惱、惡業,五欲清淨,自然不

為生死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