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仁

2017021214:07

濟顛禪師 降

  


大慈天下大悲萬象 普渡眾生普救緣人

  

仁者,親也,親切之謂也。亦即人與人相處


,要有親切和順之心意。有了親切和順之心


意,發於外則有愛人,敬人之行為。愛人者


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親親,尊尊,


長長,無不相偶之對待。君之於臣,臣之於


君,父之於子,子之於父,夫之於婦,婦之


於夫,兄之於弟,弟之於兄,朋友之於我,


我之於朋友,推而廣之,之於眾生,無不以


親切和順相待。人皆有親切和氣之心,自然


生出同情心。故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此惻隱之心,即仁之發端。仁者,天性之心德


,居五倫之首,生生不息,無處不存,無微不


至,流賦宇宙萬物,上賦於天則清,下賦於地


則靈,中賦於人則傑。天有惻隱之心,萬物生


焉,地有惻隱之心,萬物育焉,人有惻隱之心


,萬物成焉。孟子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


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


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


而然也。」

  
仁為天賦之心德,生來既有,表現於外為勇。


故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之堅固,有如如不


動之本性,人有如山之本性,即可見本來面目


,易曰:「艮為山。」心如山之堅固而不動,


常存如來,方得見其本性矣。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克己為行仁之發端


,為個人之修養,是為「內聖」之功夫。欲修


「內聖」務得絕「三心」,去「四相」,掃「


七情」,除「六欲」。何謂「三心」?曰:過


去之心不可存,現在之心不可有,未來之心不


可想。「三心」不絕,何以能關心猿,鎖意馬


乎?心猿動,意馬放,則心不專,心不專而「


四相」生。何謂「四相」?曰我相,曰人相,


曰眾生相,曰壽者相。有了「四相」,則產生


二心,有了二心,則有你我之分,有你我之分


,則生出妒恨爭鬥之心,誹謗虛偽之言,藐視


狂妄之形,自私自利,不仁不義,不尊師,不


重道。

  

故曰:修身而后方能教人,自尊而后尊人,愛己


而后愛人。此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之道理也。何謂「六欲」?「六欲」


者,色,聲,香,味,觸,法也。「六欲」不除


,六根不能清淨,「七情」自生。何謂「七情」


?「七情」者,喜、怒、哀、懼、愛、惡、欲也


。「七情」亂心田,心田亂,地獄近矣。

  

仁者,成人之謂也。仁人之心,常存成人成己之


美德。君子學道,志在成人成己,愛人則愛己,


人憂吾亦憂,人喜吾亦喜,爾吾一體,同存仁心


,謂之仁人博愛慈悲之德也。天賦之性,純然無


欲,在人曰良心。是故人之初也,性本至善,純


天理自然之道。心朗活潑。或隨物應物,隨聲相


和,隨色映色,去則消,來則應,無掛無慮,無


阻無礙,湛然無欲,及其長也,其心隨欲而感,


動之為情,觸之為欲,此皆習性而道遠矣。故修


者欲明己性之本然,則必先求此心,察此心之未


發,無思無欲,而見仁人之心,而成仁人者乎。


論語顏淵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此之


謂也。


踐仁之方法,由內而外,層層實行,修己而達


於待人接物,方見奇功。仁在修己為守禮,非


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勿


視則邪見不生,勿聽則淫心不起,勿動則妄行


不作。邪,淫,妄之心不生,氣則清,氣清則


神明,神明則心正,心正則身修矣。仁對人為


愛人,愛人須有其順序先後,己立而后立人,


己達而后達人,推己而后及人。由內而外,由


親而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以達親親,仁民愛物,萬物一體之心境也


。仁在接物為居敬,人之心惟敬,敬則正,而


天心常存,本性常明,是為正心,誠意,格物


,致知之事。心思無邪,常存專誠之心,以待


人接物而窮其理,則萬事成矣!總而言之,欲


臻仁之地步,必須完成五大美德,曰寬,恕,


孝,慈,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