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達

2017021213:49



漢鍾離仙翁 降



通天徹地誠心達 純理轉迴萬象皈



達者,達道達德也。達道者,天下古今共由


之路也,書舜典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傳曰:「五典,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


、弟恭、子孝也。亦即孟子所謂之父子有親,君


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故中庸右二十章曰:「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


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


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知,所


以知此五達道,仁,所以體此五達道,勇,所以


強此五達道者也。知仁勇,謂之三達德,達德者


,天下古今所同德之理也,然一則誠而已。達道


雖人所共由,然無此三達德,則無以行之。

  

達者,通達情意,達己達人之謂也。言不求文采,


事不以虛偽,以求誠實,是謂言行通達。論語衛靈


公篇,子曰:「辭,達而已矣。」朱子曰:「辭取


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此則君子之言,誠實


通達。情意通達始能為通感情,感情融洽方能立己


立人,達己達人。夫達人達己,立人立己,而后則


可得人,得人者,得仁也。故論語雍也篇,子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


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達者,學而通達之謂也。學而至達吾,進修道學而


無止境,啟於後世垂千秋而不易,道達群倫,為萬


世不朽之典模。論語子罕篇,子謂顏淵曰:「惜!


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夫學之達也,無窮無


盡,未知所止,道達至極乎。

  

達者,開悟之謂也。開吾智慧,遠達廣博大道。


道德經云:「大道無形,生育萬物。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夫道大無形


,無情,無名,而能生長萬物者,何為哉?唯道


之啟吾之智慧而達其玄諦者也。

  


達者,達時適運之謂也。君子適時行道,不寬不躁



,不怠不慢,臨危不亂,臨安不驕,行道心達胸廣


,懷惠慈心利人,可謂達德。夫達德者,德施於民


,而不求功也,論語憲問篇,子曰:「君子上達,


小人下達。」此君子之心達,高明博厚,敦敦其仁


,厚厚其淵,道成德達,立永不朽之聖業。夫小人


則心不達,迷昧天性,沉淪名利,以欲為達,是曰


捨本逐末,抑有求之不得,怨天尤人,無所不至矣


。論語憲問篇,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下


學而上達。」

  

達者,達觀也,意無沾滯之謂也。夫人若能通


達事理,逆來順受,不為外欲所矇蔽,外景所


迷惑。達觀之人,有正確之人生觀,與人處仁


,與事取義,成者不驕,敗者不餒,人說吾是


,不喜,說吾非,不怒,一切喜、怒、哀、樂


、發之於中,不為境遇所拘束,可謂達觀矣。


茍能喜、怒、哀、樂發於中,則達而合乎中庸


,可謂達之至矣。



達之述例:講求明體達用,經世濟人之顧炎武。

  

顧炎武,崑山人,本名絳,字寧人,又號亭林。


明時屢試皆不第,於是棄舉業,隱居山中,請求


明體達用,經世濟人之學。明亡,與同志共舉義


兵不成。他的母親王氏曾對他說:「我雖婦人,


受國恩矣,今必死。」於是絕食而死。戒告後人


不要做異族的官。亭林自己刻勵為學,曾遊歷西


北邊疆有十幾年的時間。從來居住在華陰,他向


人說:「遍觀四方,惟秦人慕經學,重處士,持


清議。華陰綰轂關河之口,雖足不出戶,而能見


天下之人,問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險,


不出十里之遙。若志在四方,一出關門,亦有建


砱之勢。」於是定居在此。在康熙年間,詔徵博


學鴻儒。一些卿士都想爭取。亭林向學生們說:


「刀繩具在,勿速我死!」唐鑑學案小識說:


「先生貫通經史,上下古今,以卓犖不群之才


,抱俯仰無窮之志。足跡半天下,所交皆賢豪


有道之士,而卒著書以老,使人追慕於簡策之


間而不能置。夫先生之為通儒,人人能言之,


而不知先生之所以通,不在外而在內,不在制


度典禮而在學問思辨也。是以平心察理,事事


求實,凡所論述,權度惟精,往往折衷於朱子


。」實在是精之論也。亭林精力超人,無片刻


離書,享年六十九歲。

  

亭林生在晚明,當時社會祇求空談,理學家不


復再為社會之信仰,於是亭林提倡「舍經學無


理學」的說法來矯正當時的社會風氣。亭林作


學問有三大特長;貴創造,尚博證,講致用。


日知錄自序說:「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


。其有不合時候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則遂


刪之。」其尊重獨創由此可知。

  

亭林之崇尚博證,則四庫全書日知錄提要言之


最確。其文說:「炎武學有本源,博瞻而能貫


通。每一事必詳其始末,參以證佐,而後筆之


於書。故引據浩繁而牴啎者少。」亭林論致用


之要云:『孔子刪述六經,即伊尹太公救民水


火之心。故曰:「載諸空言不如見諸行事。」


………愚不揣,有見於此,凡文之不關於六經


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其所用者都


近於現在科學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