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誠

2017021213:45



復聖 顏回 



本性本根大道貴 一心一意原路通



誠者,心專一之謂也。心專唯一,無偏無倚


,無彎無曲,身心合一,成其事之謂也。誠


如在祭,巍巍乎。如在其前,如在其左方,


致敬至誠,心誠格至於上下。誠之可格天地


神明,故誠敬之心者,出於心之無邪念,心


專唯一,非惟齋口沐身,禮神明為誠虔之說


也,夫君子之誠,齋心戒欲,去妄之心,誠


而祭,謂之真誠之祭,論語八佾篇,子曰: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


。」故祭天地神之誠,必親躬致敬,不以代


人而祭,若不以真誠其心,代人為祭者,其


心不誠,不誠之心,祭之何益哉!誠一為修


身,正心之本也,有所忿懥,有所恐懼,有


所好樂,有所憂患,則不能誠一,不能誠一


,則一事無成矣。故誠為進德修業之本也。


中庸右傳六章釋誠意曰:所謂修身,在正其


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


,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


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


正其心。」

  

誠者,誠意也。君子為善以去其惡,則務必徹底


,作以實力而不自欺,使惡惡如惡惡臭,好善如


好好色。小人陰為不善,不知善之當為,不善當


去,心不存誠,自欺欺人,終為不善。荀能自反


自省,每日三省吾身,心無愧怍,則心地自然寬


平,體而舒泰,則誠自存矣。大學曰:「所謂誠


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


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


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


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


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


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誠者,行中庸率性之道也。「聖神功化之極」乃孔


門相傳之心法也,其具體之功夫,只有一個「誠」


字。中庸之所謂五達道、三達德、九經,亦以「誠」


字貫徹之。天下至誠,萬物皆能盡其性,人物之性,


亦吾之性,無人欲之私,則精粗巨細而無盡矣。故中


庸曰:「唯天下至誠,為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


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


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


天地參矣。」故中庸率性之遺,當以誠而貫徹之,始


能收其碩果,收其奇功。

  

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


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誠為真實無妄,聖人


之德,渾然一理,自然天性,真實而無妄,不思而


得,不勉而中,擇善而固執之。又曰:「誠者,自


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


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


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故天下之物,各有其道


,各有其理,誠而盡其性,非自盡其性而已,所以


盡萬物自然之性也,此謂誠無內外表裡之分也。



誠之述例:釋迦牟尼誠心求道終能成佛。

  

約在西元前五百多年印度境內,中印度迦毗羅國的


國王,叫淨飯王其夫人是摩耶夫人淨飯王是位英勇


能幹,德智兼備,很受臣民愛戴的國王。摩耶夫人


是位溫和賢淑,勤儉樸素,不喜奢華,又好聞法教


的人,由於兩人平常聚集了很多善德,所以在四十四


歲那年,有一天晚上,在夢中忽然見到一位長得堂堂


一表的仙人,乘坐一頭大白象,慢慢從空中走來。走


近夫人的時候,從她的脅脅進入腹中,就懷胎釋迦牟尼


。到了臨月的四月初八夫人在藍毗尼園,在這時候,春


和日暖,無憂樹花盛開,夫人在一顆蓊鬱茂盛的無憂樹


樹下誕生了太子。(我國史上也曾有一段記載謂四月八日


,山川震動,五色光貫太微星,太史蘇田奏曰:有大聖人


,生於西方,一千年後,聲教及此。)釋迦降生後,他的


父親淨飯王心中很高興,替他取名為悉達多。

  

太子悉達多降生的時候,有位仙人阿私陀,來看太子


的相。阿私陀看了太子的相後,淚珠一滴一滴的從眼


眶中掉下來,嘆了一口氣說:「偉哉!太子的尊容,


身具三十二相,非凡人也。若是不出家,必為轉輪聖王


,統轄五天竺。若是出了家,必為三界導師,嘆我已老


,不能親聞說法。」淨飯王聽了又喜又悲,為阻礙太子


出家,所以給太子建了一座三時殿,有很多宮女,伶人


,來侍候太子,日日歌舞管絃,要使太子忘了出家。到


了十七歲娶了善覺王的王女耶輸陀羅為妃,可以說享盡


人閻的快樂,卻也不能打動他出家修道之心。他深悟人


間生、老、病、死的無常,求道的念頭與日俱增,於是


向父王請求要出家,淨飯王聽了他的話驚曰:「汝若欲


成道,度一切眾生,可先救為父的這個苦惱,我欲早日


讓位於汝,好修梵行,已是我的夙願。」雖然如此,也


無法動搖太子的心。到了十九歲的時候,耶輸陀羅妃生


了一子,取名為羅侯羅。他認為既生一子,可以減少父


王之憂,於是決定在二月初八日出宮到外修道。



太子出了迦毗羅城,走到了藍摩市,再東進可人阿跋


彌河的深林,並可選一處寂靜的好修道場所,去專心


修道了。於是太子向白馬說:「犍陟!你已經載我到


我所要到的地方了!」再轉頭很慈祥向車匿說:「請


你將這寶冠與這些寶珠呈給我的父王,並請代我向我


的父王講:「我為了解脫世間上苦的根本-生、老、


病、死、我為了要救救一切苦惱的眾生,所以我才捨


棄了恩愛之情,以追求真理正法……。」並下了一決


心說:「我為了要超脫生死的大海,為了要解救眾生


的煩惱痛苦,所以我要出家學道,等我達到目的的時


候,我必當回城,假若不能成就這個願望的時候,我


的身體就終老在山林之間。」太子下了如此的決心和


宏願,白馬犍陟,忽然高嘶一聲,屈膝舐足,俯首吐


息,兩眼淚水潸潸流下(馬本身無法流淚,但因受太


子行為感動而有此神蹟)。太子見白馬如此悲痛,不


覺也落下了幾滴眼淚,撫摸白馬說:「犍陟,請你不


要悲傷,我非常感謝你,到現在你已為我竭畫良馬的


勞苦,已為我服務終了,犍陟!你從此將會免除惡道


輪迴,將來你必定有好的果報。」太子說後,拔出寶


劍切斷頭髮,換上袈裟,轉身徐步走向苦行林找跋伽


仙去了。

  

見了跋迦仙後,問道:「汝為什麼如此苦修呢?」


跋伽仙說:「因欲生於天,得來世天上的樂果,不


得不苦修。」太子道:「汝所求的是天上樂果,還


是不究竟,要知諸天雖祟,福報有限、福業盡、又


受六道輪迴苦報,汝所謂樂者,究竟是苦而已!於


是離了跋迦仙而去。後來繹迦到了摩訶陀國,過王


舍城,頻婆沙羅王,來見太子,向太子說:「仁者


何故出家?若因為不能早登王位,便出家,我當舉


我一國之半,請汝統治。若以為還不足,我可將全


國奉汝,我願退居臣下事之。倘還以為不足,我可


下今我的大兵侵略四鄰,歸汝統治。」

  

太子謝曰:「我志在斷、生、老、病、死四苦,得


無上的解脫!我豈為欲求世間的五欲始出家麼?惟


有請王者,望以仁法治汝國,不可虐侍民庶。」頻


婆沙羅王聽了太子的這番話後,感到太子發心高潔


,跪地請曰:「仁者如得解脫,請第一先渡我。」


太子辭了瀕婆沙羅王後,又往前進,後又在尼連禪


河的東岸前正覺山上修行,一連苦修了六年,太子


在正覺山的樹林中,苦修六年之間,日食一麻一麥


,形軀焦瘁,太子自己想著道因慧解而成,慧解因


根而成,根因飲食而補。斷食不是得道的因,我當


受食成道。想到尼連禪河去洗澡,因六年斷食體力


不支,站不起來,這時從樹林傍邊來了一個看牛的


女孩子叫難陀波羅,捧上了一杯牛乳漿。釋迦飲了


後,覺得體力逐漸恢復,隨太子的五個比丘,以為


太子道心退轉,於是離開太子,太子獨自一人到佛


陀迦耶這地方,畢波羅樹下,下了一大決心,發誓


說:「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


起此座。」這個時候,來了一個童子,為吉祥童子


,抱著吉祥草,送給太子,以便打坐。於是太子就


此靜坐冥思,靜觀中,經過無數境界。到了三十五


歲那年,十二月初八日,在中夜觀見天上明星,豁


然大徹大悟,成了道。



由此可見,誠堅去修這,終有成就的一天,釋迦成


道便是很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