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

2017021213:46



藍彩和仙翁 




不留系情不留造 大同廣救把無偏



中者,中庸之謂也。程子曰:「不偏之謂中,


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


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


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


,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


,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


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


者矣。」所謂「不偏之謂中」者,乃中而不偏


於上,不偏於下,不偏於右,不偏於左,而能


大中至正。此為一化萬殊,萬殊歸一理也。君


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常存君子之德,而能


拳拳服膺而無失之,隨時而處中;小人之所以


反中庸者,忽存忽亡,以小人之心而無所忌憚


。君子之為德,戒謹而不睹,恐懼而不聞,無


時而不中,小人反是,縱欲妄行,無所忌憚,


故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


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


而無忌憚也。」中而不偏至於事物,謂之和,


發於心,謂之正,此正心適事,心安穩定,意


自皈專,雖隨緣和俗,而不為物欲繫累,此則


曰,中心所發之正心也,中心之心,發於人,


則慈惠愛物而親人,存乎此心則親親其眾,從


容中道也。或不得此心皈中,偏心作事,萬緣


隨物而生欲,欲萌意動,四相者見矣。四相不


正,我相,則為吾,利欲而爭利,眾生相,則


為吾,利欲而爭名,壽者相,則為吾,利欲而


爭妄,人相、則為吾,利欲而爭欲,此皆偏其


心之不正,而爭奪名利,欲妄幻想見矣,故此


心常存於不偏之中,為君子之守中,無固無執



,無阻無礙,無彎無曲,有無如是,不污其心



,人我一體,從容中道,聖人也。

  

中者,中和也。喜、怒、哀、樂,人之情也,未


發謂之性,不偏不倚謂之中,發皆中節者,情亦


正矣,無所乖戾謂之和。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


亦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故曰:天地


萬物合吾一體。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


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中和動靜配合適宜則合乎中道,中


為靜中之和,和為動中之中,動靜合度,中和命


節,可謂合乎正道矣。

  

中者,正道也。說文解字曰:「中者,從-○也。」


-者,下上通也,○者,天地萬物之象也,下徹人道



,上徹天道,為「允執厥中」之意也。「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乃堯傳舜,舜傳


禹之正道也,亦為歷代聖賢相傳之心法。朱子曰:「


其曰天命率性,則道心之謂也,其曰擇善固執,則精


一之謂也,其曰君子時中,則執中之謂也。」中觀論


偈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


是中道義。」

  

中者,心中之天地根也。天地根者,道教謂之谷神,


道德經谷神章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佛曰:不二法門


,文跦師利問維摩詰:「何等不二法門。」維摩默而不


應,殊曰:「善哉善哉!無有文字語言,是真不二法門


也。」又曰:靈山。靈山是人之清靜地,為佛入聖之處


也,故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指在爾心頭,人人


有個靈山塔,只在靈山塔下修。」釋曰:至善地。大


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無論何種說法,只是名詞不同而已,實際其意皆


同,唯中而已矣。



中之述例:主張中道的孔子。

  

孔予名丘,字仲尼,春秋魯昌平鄹人。生於周


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曾問禮


於老子,歸而教授弟子。孔子曾周遊列國,歸


魯時年已六十八歲了。孔子知道道已不能行於


天下了,於是刪詩書,定禮樂。孔子晚年,尤


好周易。弟子有三千多名,有七十二賢,並修


春秋。享壽七十三歲。

  

孔子為儒學之祖,其思想之宏大,可為古今罕


見的,對於宇宙論,知識論,人生哲學,教育


均有高妙的見解。(一)宇宙論-孔子之學說


,最玄奧的是易經。易之基本概念為易、象、


辭。易之言變易,天地萬物無處不變,無時不


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繫辭傳曰:「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二)知識論-論語曰:「子曰,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


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


已矣。」大戴禮三朝記曰:「知忠必知中,知


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內思畢心曰知


中,中以應實曰知恕,內恕外度曰知外。」所


以可以說忠恕的範圍是很廣泛的。自人生論-


孔子理想中之完人為聖人。聖人之至德為仁,


行德之方法曰忠恕。大學曰:「所惡於上,毋


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


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


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


矩之道。」孔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


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其


淵源於忠恕。孔子尊品性,苟能合乎中道,則


從心所欲而不踰矩,要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士,行己有恥,不辱君命;其次,宗


族稱孝,鄉黨稱弟;其次、言必信,行必果。


」又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


以成仁。」其要言不外乎執中之道耳。(四)


教育論-孔子見人常有知之,而行之則有過或


不及者,不能合乎中道。孔子又極重視學問及


其涵養,曾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


殆。」又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


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


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不但重視


品德學問的進修,也重視心性的涵養,曾曰: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又曰:「詩可


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其教育目


的最為博大,而以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為依歸


。何謂綱領?曰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何謂


條目?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


家、治國平天下。他的教育最高目標在使學生


能達至善的地步。其後奉行孔子之教旨者,於


立身處世,大都可進則進,可退則退,得志則


兼善天下,不得志則以五倫之道來教化人民


,雖窮而不溢,雖困而不屈,由此可見孔子


影響後世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