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博

2017021213:51



曹國舅仙翁 降

      



遠近無分方且正 短長不紊抱恆固



博者,廣也,大也,通也。博之於人道者,博厚


配地,至廣至泛,至深至遠,至高至明,至厚至


重,至久至誠。故中庸右第二十五章曰:「至誠


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達則博


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


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


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


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貳,則


其生物之測,天地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


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


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


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


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


,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


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


殖焉。」博之於天道者,大慈大悲,大聖大德,


佛之悲心廣大,救苦救難,故華嚴經普行願品曰


:「今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博者,博愛也。博愛之範圍,至廣至大,民胞物


與,廣施恩惠,濟眾生於患難。若能發廣大宏願


,以博施濟眾者,可以為聖也。論語,子貢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

  

博者,學則多能之謂也。君子為學之道,無所不學


,博學而多能,為能吾之心,至於明澈天命,以養


吾真,為博而致道,道成千古,不朽而無所成名之


。論語子罕篇,違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


而無所成名。」博學者,深明中道之義,為處世、


修身、正心、誠意、而至致知格物者,功在博學,


而得中道之義。夫君子為道,學之不惰,博而多問


,雖愚亦明,雖柔亦強,學之博之,是為君子之志


。唯!人也,學而不博,道義不明,自傲區區之學


,而自足自驕,是以見識不廣,學之未精,此之謂


學而不知其道也。夫不知其道,則不致其道,不致


其道,則未能修其身而正其心也歟!中庸曰:「既


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謂歟。故曰博學之道,


不可半途而廢。臨事多闕,遇事多疑,悔自生矣。


論語為政篇,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


悔,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博者,博事物,博古今之道而學。博古今之學,而


時時習之,以啟良能,則萬物之理,自然貫通洞澈


矣。自博博人,故禮內則曰:「舞大夏,惇行孝弟


,博學不教,內而不出。」其疏曰:「博學不教者


,唯須廣博學問,不可為師教人。」故博學之功,


在乎篤志力行,以求其實。或學之不能,則博之不


能,博之不能學則未能至於微妙玄理,則無以得之


博學也。故博學之道,近乎智,力行之功,近乎仁


,是謂博學而得中道者焉。論語子張篇,子夏曰: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是以


君子之道,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篤行之。君子之學,不為則已,為則必要其成,困


而知,勉而行。學、問、思、辨、行,而能百倍其


功.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


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博之述例:博學之劉向。

  

劉向漢楚元王交四世孫,字子政,本名更生。


宣帝時,為諫大夫。向通達能文,為人簡易無


威儀,專積思於經術,白畫誦讀書傳,夜晚觀


察星宿,常常不眠至天亮,屢次上奏,以陰陽


休咎論時政,語甚切直。宣帝詔受穀梁春秋,


講論五經於石渠。元帝時為中壘校尉,當時外


戚王氏專權,皇帝想用他為九卿,但為王氏及


諸大臣所把持,而沒被升遷,曾經在天祿閣校


正書籍,夜晚獨坐,有一穿黃衣服的老人,手


持青藜杖,跟他說明開天闢地的事情,並傳授


他天文地理之學問,問他的姓名,自稱為太乙


之精,劉向著有洪範五行傳,列女傳,列仙傳


,新序,說苑等書。

  

劉向的洪範五行論,為發明大傳,他所著之天


人之感應,也如同其他漢儒之深信災禍異變。


以為人的行事,預兆在自然界的,好像聲的互


相感應。謹守仁義,順乎道理,若能如此,雖


不禱祠而福自至;背道忘行,以祀事求福,神


明必違之。可見他的思想是注重實踐的。他在


論性方面不偏於善惡。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


其或善或惡,都是原於外來的影響。所以說:


人之善惡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音樂足與人


以善之影響,音樂為人心之反射,足以平和人


性,心有喜怒哀樂諸方面,此皆感於物而顯於


聲,所以說音樂之聲與精神之狀態相翕應,雅


樂足以淑性,俗樂足以溺性;樂者心之詞,惟


樂不可以為偽。申鑒雜言篇曰:『孟子稱性善


,荀子稱性惡,公孫子曰:「性無善惡。」揚


雄曰:「人之性善惡渾。」劉向曰:「性情相


應,性不獨善,情不獨惡。」……惟向言為然


。』論衡本性篇引向說曰:「性,生而然者也


,在於身而不發情,接於物而然者也,出形於


外。形外則謂之陽,不發者則謂之陰。」向之


說,性無善無惡,惟以外來之影響為善惡,是


其意亦生於教化方面。

  

向以教育為人生之大本。其言曰:「人之幼稚


童蒙之時,非求師正,本無以立身,全性。又


引孟子佚文曰:「人皆知以食愈饑,莫知以學


愈愚。」所以善材之幼者,必勤於學問以修其


性。令人誠能砥礪其材,自誠其神明,睹物之


應,通道之要,觀始卒之端,覽無外之境,逍


遙平無方之內,彷徉乎塵埃之外,卓然獨立,


超然絕世,此上聖之所遊神。」又曰:「夫學


者,崇名立身之本也:儀狀齊等而飾貌者好,


質性同倫而學問者智,是故砥礪琢磨,非金也


,而可以利金;詩書僻立,非我也,而可以厲


心。夫問訊之士,日夜興起,厲中益智,以分


別理,是故處身則全,立身不殆,士苟欲得明


博察以垂榮名,而不好問訊之道,則是伐智本


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又曰:「學者,


所以反情治性盡才者也;親賢學問,所以長德


也;論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詩云:「如切如


磋,如琢如磨。」此之謂也。」向之說與孔子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旨合。向究陰陽五行


災異而著洪範五行傳。又集賢妃貞婦可法者,


序次為列女傳八篇。採百家傳記之遺聞佚事足


為法戒者為新序十篇。說苑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