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窮

2017021213:48




孚佑帝君 




一意一心一道走 盡頭盡尾盡中行

  

窮者,格物致知也。格者,致也,正也;物者,


事物也。格物而致知,而后達道達性,君子之達


道,樂而忘憂,發憤忘食,惟精求精,惟真求真


,時以深造,務期大道格至窮通,是謂窮吾心之


至善者也。夫窮心之道,是謂格物之功。涵養身


心,不為物欲所蔽,啟吾真知之性,窮通悟透天


道之妙,至於一旦豁然貫通,眾物之表裡精粗無


不到,此之謂窮之於格悟天道之真諦也。道之無


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放之彌六合,卷之藏


於密,玄妙無窮。故君子之志於道,而不窮於學


,何以得道之玄奧乎。論語子罕篇,顏淵喟然歎


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


後。」此之謂,道大無窮,理廣無盡。窮盡萬物


,推究至盡,徹性理之本源,窮達聖域。易說卦


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窮理之功在於格物


致知,以達於知,知吾知之良知,而萬物合為一


體。抑不得吾心而之以格物窮理
,致而致知者,


何以得此道也。

  

窮者,窮理盡性也。大凡有事則有理,有物則有則


,研其事理,究其物則,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


生靈所稟之性。天之生物,無論大小粗細,各有其


理,各有其則,窮究則理明。然欲研究萬物之本性


,當推求其自然之勢,若以私意去穿鑿附會,終不


能見其功矣。故孟子離婁篇下,孟子曰:「天下之


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於智


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


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


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


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窮之述例:主張窮理以致其知之朱熹。

  朱

熹,宋徽洲婺源人,字元晦,一字仲晦,亦曰晦庵


。熹自幼就很穎悟,五歲能讀孝經,並題道:「不


若是,非人也。」朱熹之學,大抵窮理以致其知,


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為主。全體大用兼綜條貫


,表裡精粗交底於極。曾說聖賢道統之傳散見於方


冊,聖經之旨不明而道統之傳始晦。於是竭其精力


以研窮聖賢之經訓。朱子之學說歸納起來有三:(一)


宇宙論-朱子之宇宙論是由濂溪之太極說與伊川之理氣


二元論綜合而成。認為理氣二者互相依存,無氣則無理


,無理則無氣;分而言之,理偏於精神,而氣則偏於


物質。曰:「天地之間,有理百氣。理也者,形而上


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


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


此氣,然後有形。」又曰:「氣則為金木水火,理則


為仁義禮智。」(二)心理論-朱子性說本之橫渠伊


川,分天地與氣質之性。性既分為本然,氣質二種,


而性與外物相感應,則發而為情。性者體也,情者用


也。所以說:「仁義禮智,性也。惻隱、羞惡、辭讓


、是非、情也。」本然之性雖屬純善,然氣質之性未


必全善,是以情之為物雖未必全惡,然時有不善,亦


事所當然。蓋氣質正,則情固善;氣質偏,則情不得


不為惡也。(三)修養論-朱子祖述伊川,其論學一


以窮理居敬為主,曾以伊川涵養須用敬,進德則在致


知二語救人,居敬者主一無適之謂,朱子曾說:「格


物致知,是窮此理。」他論格物之功夫說:「格物十


事,格得九事通透,即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


九分,一分不通透最不可,須窮到十分處。」然而格


物致知須在讀書,故論語書法說:「讀書之法,在循


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


於前則不敢求於後,未通乎此則不效志乎彼。先須熟


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


出於吾之心。」朱子重在道問學,故時以讀書為窮理


之本。朱子在窮理而外,又以敬為聖門之要義,以為


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與古時之聖賢的遺訓,皆不出


於敬字。敬有內外二面,內謂存心不懈,外謂隨事專


謹,居敬窮理可說是朱子修養法之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