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惠

2017021214:03




文硃菩薩 





口鐵心綿行普渡 性修身滅救蒼生



惠者,仁愛也,恩也,以財物與人之謂也。心存


慈悲,待人寬恕,施於萬物以惠。故慈悲,寬恕


為自然之天性,人之天性本善,此為天然赤子之


心。有此慈悲,寬恕之善心,再以行慶施惠,博


施濟眾,而不為己功,則人亦忘其勞,而樂其用


,此則由惠而得人之功也已。願眾生同享其樂,


有憂同憂。天生萬物一體同觀,願車,馬,衣裘


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與人同樂惠之至也。

  

佛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此為


六度。布施可渡貪欲,忍辱可渡嗔恚,精進可渡怠


慢,禪定可渡心猿意馬,智慧可渡迷癡。然六度之


中以布施為首,布施即惠也。布施可分財施,法施


,無畏施。何謂財施?憫人貧而施人予財物,救人


使其脫離危難之中。何謂法施?講經說教,勸人為


善,濟世渡眾,使眾生皆能行其正道,脫離苦海,


同登彼岸。何謂無畏施?簡而言之,謂無形之功德


也。人若行有形之陽德,則享有限之福;若行無形


之陰德,則享無限之宏福。故人施惠於人,而不


念念不忘,而不欲求報答。求其功德,自自然然


,不著其相。故曰:施者忘施,受者忘受。至於


忘其所失之物,能臻施空,受空,物空此三空者


,而不生虛忘之相,心常如如不動,則見如來矣


。前四位仙佛神聖所闡釋之四大美德及我所講之



惠,眾生若能一一篤行之,到達仁矣。





惠之述例:陶朱公施財救貧。




陶朱公這個名字,大家聽起來可能比較陌生,但若


是提起了范蠡,想很少人不曉得的。他是春秋時的


楚國人,他不但是復興越國的大功臣,也是當時有


名的大富翁,陶朱公這個名字,是他晚年自取的別


號。仕於越,為越王句踐的一名大夫。吳,越會稽


一戰,越王句踐被吳王夫差打得大敗,幸有范蠡及


文種兩位忠臣的策劃,句踐決不能雪恥復仇,亦不


能復興的。經過了長期的生聚及奮鬥,越王終於打


敗了吳國,達到雪恥復國的目的。由於范蠡功勞很


大而被封為「上將軍」。但他淡於名利,上書求隱


,約了幾位好友,帶領兒子,乘上了船,經南海折


入東海,到達了齊國的邊境,捨舟登陸,從此隱姓


埋名,自稱「鴟夷子皮」,在海邊耕作度日。

  

他一方面務農,一方面經商。因為他是一位智足多


謀的人,經遇了他幾年的辛苦經營,存積了很多財


產。他眼看當時齊國的地方很窮,人民生活很困苦


,心有不忍,就把多年辛苦賺來的錢財散發給貧民


。凡是無錢買米,無法購買農具或是穀種的人,衹


要跑到他那裡,總是有求必應,而很滿意的回家,


沒有一個落空的。於是這位陌生而姓名古怪的大好


人,聲譽傳遍了齊國的每一角落。這時齊王聽說在


他國度裡有這種德行的大善人,想請他去做宰相,


便派了使者專程來聘請他,使者奉了齊王的命令,


不敢怠慢,便捧了相印,帶了聘禮,沿途訪問,而


到達范蠡家裡。范氏見兩位衣冠整齊之使者很是詫


異,使者立刻告示其來意,他嘆息道:「我在家治


產,曾力致千金;至於做官,曾貴至卿相;我不過


是位平平凡凡的布衣百姓,富貴到這種地步,可算


已經達到極點,現在我想從另一方面,替大眾服務


,不願再置身於富貴圈裡了。」他宛轉地辭了使者


,並把自己的產業,全部分給了貧民,自己又雇了


一隻小船和他的家人及朋友離開了齊國。

  

他沿途遊山玩水,最後選擇了一商業中心陶邑住了


下來。陶邑是南北交通之要道,最適合經商,於是


又自稱為「陶朱公」,利用耕農之暇,販賣物品,


由於善於經商又重信用,大商大賈很樂意跟他做生


意。不到幾年的時間,他又積聚了巨大的財富。他


這時覺得他的財富太多了,便致力於慈善事業,凡


是有關於賑災,慈幼,養老,恤貧等慈善福利事業


,他很樂意拿出錢來舉辦。社會上有很多自私自利


的小人,看見他這樣不惜金錢,仗義疏財,大家都


認為他是一位傻子。其中有一位商人就跑去問他說


:「喂陶朱公!你老人家為什磨不把這些財產留給


自己的兒孫享用,而化了這樣多錢去做這些慈善工


作,豈不傻瓜。」陶朱公聽了,不屑的冷冷答道:


「我的兒孫們都能夠獨立生活,如果我把錢都給了


他們,他們就不想去替社會服務了,這樣不是替他


們造了罪孽嗎?我不願做個守財奴。」那個商人聽


了,自認自己理屈,羞得滿面通紅,很不好意思地


悄悄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