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慈

2017021214:04




普賢菩薩 降





一情著己一情否 萬順於人萬順終



慈者,上安下,上愛下也。天有慈心,萬物孕焉


,地有慈心,萬物育焉,天地有慈心,日月合明


,萬物生生不息。父母之慈心,出之於天性,順


乎自然,此為慈也,此為愛也。或曰:子孝愛父


母曰慈。父母有慈心,不辭劬勞,養育兒女,為


人子亦當有發之於內心之慈愛報答之。知恩必報


,仁也;有恩不報,不仁也。



慈者,玆心也,亦即悲憫人之心,簡而言之,愛


憐他人之心。此心即彼心,彼心之憂,吾心亦憂


之,彼心之樂,吾心亦樂之。是謂樂人之善,憂


人之憂,憫人之苦,己安人安之志,慈心之至矣


。子曰:「修己以安人。」安人之功,乃天性之


慈心也。天生萬物,各有其命,各得其所,不忍


其心,而能仁惠及人之心者,可謂慈之行矣。慈


仁在佛曰慈悲,儒曰仁,老子曰慈,基督曰博愛


。夫天之生物,各賦其命,各有其長,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生去病死,幼長壯老,大自然循環


之道也。順其自然而憂之,悲之,憫之,此心發


之於仁人之慈心也。

  

夫仁之為慈悲者,不忍殺其生,不忍食其肉,順其


自然而生長,此謂之仁以慈悲愛人,濟世,利人,


憫人之生存者也。孟子曰:「君子聞其聲而不忍食


其肉,見其生而不忍見其死,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夫不忍殺生之德,仁慈之心也。有慈愛之人,必


有容忍之心。俗語曰:「一點慈愛,不但是積德種


子,亦是積福根苗,一念容忍,不但是無量德器,


亦是無量福因。」神聖仙佛皆有慈悲之心,以渡人


濟世為美事,如 地藏王菩薩發了宏大之願,要渡


盡地獄鬼卒。故吾勸眾生要處處存有慈悲惻隱之心


,渡人濟世,汝之子孫永昌矣。



慈之述例:秦巴西放鹿。



在春秋時代,魯國有一位大夫,名叫孟孫。曾經有


一次出外打獵,在森林內捕捉到了一頭小鹿。他很


得意地把這頭小鹿交給他同出獵的部下,名叫秦巴


西,要他先杷小鹿帶回家煮熟,準備他回家後吃。


於是秦巴西就聽從他主人的吩咐,用繩子把小鹿縛


好,背起小鹿,先行回家去了。在回家的途中,忽


然看見有一頭母鹿,直跟在他後面,並且不停地哀


嗚,很是悲傷。秦巴西看了,心想這頭母鹿一定是


這頭小鹿的母親,心中產生了惻隱之念,立刻把這


頭小鹿放走了,使牠能回到母親的身邊,母子團聚。



孟孫本很高興準備回家吃鹿肉,回家後知道泰巴西


把小鹿放走了,很是生氣,就把他開除了。後來孟


孫,他仔細一想,認為泰巴西並沒錯,並富有同情


心,不但能愛人,且能推廣到愛物。於是再度重用


他,請回做自己兒子的老師,來教育自己的兒子。


所以說,君子之成名,在於仁民愛物。